本期专家
山西白求恩医院 山西医学科学院精神卫生科省优专家 杨红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 杨春霞
自2015年起,由世界双相障碍协会和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发起,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之所以将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是因为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因这个病自杀,而3月30日是他的生日。
除了梵高,牛顿、贝多芬、狄更斯等知名人物均被双相情感障碍困扰,从这个层面看来,双相情感障碍似乎偏爱天才,但双相情感障碍并不是只有天才会得的病,这也是一种常见疾病。专家指出,双相情感障碍易被漏诊误诊,从首次出现症状到确诊大约需要7-10年。他们需要被看见、被关爱、被正确治疗。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也称“躁郁症”,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部分患者的情绪犹如过山车,时而高涨,时而又跌入谷底。该病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常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据WHO的双相情感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终生患病率约为2.4%,美国更高,4.4%,很多患者被误诊或未接受规范治疗最后导致轻生。
乖乖女变得爱争执,闹情绪
安静、爱学,17岁的卫涓 (化名)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人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现就读于省城一所重点高中的卫涓,自从住校后变得不一样了。
卫涓从小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常常会因为小事和同学发生争执,然后闹情绪。
每次周末回家,卫涓都要向妈妈哭诉,自己被同学孤立、欺负,心情不好,上课不想听。对此,妈妈总批评她不省事,让她自己反省。因此周末也成了全家的“烦心日”,家里总是愁云密布,争吵不断。妈妈想尽办法让卫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妈妈越是这样,卫涓就越歇斯底里。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女儿像变了个人一样。”妈妈发现,卫涓和以前比不但没办法集中注意力,还嗜睡畏光、深夜哭泣、拒绝沟通,常常无意识地抠自己的手指,抠得指尖遍布伤口。
就诊前,卫涓情绪崩溃,大喊大叫,用脚踢门,最后瘫坐在地上抽泣。稍微平静后,卫涓央求妈妈带她去医院。“她告诉我,她生病了。”妈妈立刻带卫涓到精神卫生科就诊。就诊期间,全家人心绪不宁,“担心、害怕,甚至恐惧……想着孩子将来可咋办啊!”
医生追问发现,卫涓在一年前曾有过一个多月的相对兴奋状态,她开朗、自信,觉得自己能考上好学校,和同学交往也多了起来,用妈妈的话说,她突然忙忙叨叨的。可是,过了那段时间,她又什么也不想干。家人觉得她年少轻狂没有在意。直到这次,卫涓崩溃,经过临床症状量表评估检查,卫涓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提醒
双相情感障碍首次发作多见于青少年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发病次数增加较多。
在至少50%的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最初表现为抑郁发作,通常会被误诊为抑郁症,以至于错过了早期干预最佳治疗时期,给一些青少年精神心理方面造成了终身遗憾。
此外,很多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症状会被认为是青春期的叛逆,往往表现为发脾气或者激烈的愤怒。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精神状况,如果无法判断孩子是叛逆还是其他,最好寻求专业人士诊断。
“有人说我坏话,要害我”
王嘉凯(化名)是一名大学生,来就诊时,情绪很不稳定。妈妈说,他情绪有时低落,有时兴奋,有时很正常,这样的情况已持续8年了。“6年前,他开始觉得有人故意针对他,还总是反复想事情。”最近一年,王嘉凯总说他在宿舍里被处处针对,不仅如此,还觉得老师、同学总想迫害他。
为了弄清问题,妈妈曾到学校调查过,“大家只是觉得我儿子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没有人要害他”。
王嘉凯的变化,要从8年前上初中说起。当时,王嘉凯出现了妈妈认为的叛逆,开始情绪不稳定,觉得一切都变得没意思,还很自卑,上课总用胳膊碰触同桌,反应慢还不爱动等,这样的情况有时持续1小时,有时持续1天。当时,妈妈觉得男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叛逆很正常。
但很快妈妈发现,王嘉凯的叛逆和兴奋交替出现,来得莫名其妙去得也莫名其妙。突然兴奋时,他会特别有精神,爱说话,还说自己学习是最好的,将来可以创造奇迹,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半天到一天。“兴奋和抑郁的情况会在一天中交替出现。”妈妈说:“他的情绪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忽高忽低。”
妈妈也想尽办法开导他,“出去旅游释放压力,外出听名人讲座……但效果都不太好”。不过,好在初中3年有惊无险,王嘉凯上了高中。
上高中期间,王嘉凯依旧怀疑别人——同学们不是排挤他就是议论他。从初中到高中,长达5年的时间他认为别人说话、做事都和他有关系。“更奇怪的是,一向邋遢的他有一个月突然喜欢把东西摆放整齐,爱洗手,而且一乱他就生气,特别易怒,总怀疑别人动了他的东西。”当时,妈妈觉得他年轻气盛,脾气不好,也没想就医。可过几天,他又变得邋里邋遢,不想动了。
最近,王嘉凯说,睡觉时总有人在耳边说他坏话,还有人要害他,还说他不想活了。听到这话,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领着王嘉凯到医院就诊。经诊断,王嘉凯患了双相情感障碍,需入院治疗,且需有专人24小时看护。
提醒
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平均年龄为25岁。像王嘉凯这样,初中3年抑郁和兴奋时长各占30%,正常情况时长占40%;高中3年正常和兴奋的时长各占30%,抑郁则占到了40%,甚至会有自残,暴饮暴食,日夜颠倒,还有的不愿意去学校,觉得同学针对他或者看不起他,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很差。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家人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赶紧到相关医院及科室就诊。
要不回钱气得一个月瘦10斤
“活着没意思,别活了。”66岁的李建国(化名)总是莫名不想动、睡不好、心情低落。有时,他会突然心烦,连扫地、墩地时都要和扫把、墩布发火。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两个月。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不方便外出,家人以为李建国是在家憋得难受。后来,老伴儿隔三岔五就听李建国说“不想活了”,这才着急联系了儿女们。
儿女们带李建国到精神卫生科诊室就诊。很快,医生判定,李建国处于抑郁状态。经过详细询问发现,在前年,他也曾出现过不想活的念头。“因为那年有人欠账不还,索要几次无果。”家人认为,李建国生气是因为这件事儿。“那段时间,他心情特别不好,一个月暴瘦10斤。我们天天开导他。”这样的情况持续了3个月左右。突然有一天,李建国情况好转,心情特别好,“走路也唱着歌,一副觉得生活特别美好的样子。”家人觉得这是开导的结果。
通过问诊,医生发现,李建国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他上大学期间就出现了。大学期间,李建国曾因为学业压力导致神经衰弱。
大学毕业后一两年,李建国有段时间特别兴奋,精力也特别旺盛。家人觉得他可能是刚参加工作,对工作挺满意,浑身充满干劲儿,能力特别强,啥也能干,这样兴奋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之后,他又变得不开心,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人也没有精气神了。“说他抑郁吧,但有时候他突然就心情好得不行,手舞足蹈,睡不着觉。”家人说,兴奋状态下的李建国像完全变了个人,比前几年还年轻。可这种情况也就持续一个多月,然后他又变得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
提醒
李建国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因为,他有过两次明确的、没有什么原因的兴奋状态,甚至晚上兴奋到睡不着觉,记忆力、注意力不太好,容易发火;他还有过两次明确情况的抑郁症状。医生提醒,不论多大年龄,如果家中有人出现类似的症状,要及时就诊。如果不及时治疗,发作的次数可能会越来越多,发作的时间可能会趋长。 (以上病例均为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图片 哈哈哈,我要当科学家,发明时光机。 呜呜呜,生活真没意思,不想活了。 制图 张丽霞
■解析
双相情感障碍有这些典型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确,大量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和社会等多因素都对其发生有明显的影响,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初期会经历程度不等的抑郁发作。抑郁发作对应的就是能量条的降低,体现在心情上就是高兴不起来,没有兴趣,没有活力;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脑子反应慢,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话少,自卑;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不愿意活动,不愿意社交,无法完成工作;严重的情况会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也可能有妄想和幻觉。
该病发展至躁狂发作时表现就像“开挂”一样,能量条全面提升,体现在情绪上就是高兴,莫名兴高采烈;体现在思维上就是想法变多,反应变快,话多;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活动多,与人接触主动积极,特别乐于助人,有很多计划要实施,喜欢寻求刺激;严重的情况还可能会有认为自己有特殊能力和身份的夸大想法,或者出现能够听到神的旨意的幻觉。
■心态
要让患者明白双相情感障碍得治疗
大约25%-50%的人患了双相情感障碍后,在某个时间有自杀想法,如未经过规范治疗,有10%左右的人最终自杀。其实,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只要坚持治疗,大部分效果都不错,治疗后可以正常学习、生活、工作,部分患者需要心理治疗。但像王嘉凯一样,病情发作时拒绝服药的患者不在少数。
不能坚持治疗的原因,是王嘉凯认为吃药让他“变傻了”。没有办法,妈妈只能选择在食物中“下药”。其实,现在药物疗效都不错,不良反应少了。还有不少患者认为,如果频繁出入医院、吃药,让邻居、同学知道了,自己的将来会更受影响,这也就是常提到的“病耻感”在作祟。医生建议,要给患者及家属做健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这个疾病是脑子里的病,和躯体疾病一样需要接受治疗。
■治疗
规范用药+陪伴关怀更有助于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引起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医治不规范,随意停药。其余相关因素有天气变化,季节转换,生物钟出现紊乱;遭遇某些社会生活事件或负性刺激等。
相较于抑郁症等其他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危机干预等。由于该病是个复发性很高的疾病,许多患者在其一生中不断经历复发。因此,坚持及早治疗、长期治疗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只有通过规范治疗,才能有效防范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反应。
医生还建议,各科室医生应慎用抗抑郁药物。因为抗抑郁药物存在诱发躁狂发作的风险,使用前要追问患者的兴奋病史,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此外,患者在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都需要医护、患者、家庭、社会多个方面共同参与。家人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要有定力,更要有耐心,配合医生规范治疗。
不仅如此,家人还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患者发病时,少和他讲道理、少争辩,减轻他的压力,应多给予支持以及包容、陪伴、倾听,这样会给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此外,鼓励患者要吃好,充分锻炼,充足的睡眠。另外,家人要注意观察和记录病情,听从医生意见。
对于患者本人来说,平时应学会情绪管理——
1.学会监控自己的情绪,记录自己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
2.识别触发情绪转变的导火索,避免自己情绪暴发。
3.掌握病情复发的早期征兆:躁狂或抑郁发作之前,会出现一些可观察到的变化,例如睡眠、食欲或行为、心情的改变。
4.制定常规生活计划,包括日常活动,如健康规律的饮食、按时充足的睡眠和定期的锻炼;培养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
5.学会从最亲密的家人或朋友处获得帮助。
■延伸
作为家人朋友可以这样帮助他们
1.正确认识,减少歧视:
双相情感障碍是情感障碍,属于疾病,不应该被歧视。
2.不要拿精神疾病开玩笑:
任何时候要尊重他们,不要随便张嘴就说,“神经了”“你有病了”等词语。
3.接受他们情绪的起伏波动:
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情绪高昂还是低迷,你都会帮助他们走出中间过渡带。
4.理解双相情感障碍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他们并不是自己选择要患这个病,这也不是性格缺陷或者弱点,相反,研究指出这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这也就意味着不管你的建议有多善意,他们也没法简单地摆脱这个病或者选择成为快乐的人。
5.多倾听,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
在他们情绪不好的时候,认真倾听他们的需求,然后根据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
6.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按时睡觉起床,按时并规律吃饭,尽量戒烟戒酒,这些可以帮助他们最大化地改善自己的情绪。
他们需要一个能与他们分享健康生活的朋友,需要一个能够理解他们的朋友,而不是沉迷于party的朋友。 记者 高慧娟 高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