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高万军 通讯员 刘晓青报道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太原市下元街道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许多亮点和创新做法,为基层社会救助提供了宝贵经验。
例会研判+动态响应
街道通过每周例会动态研判机制,实现问题即时响应与政策精准传导;每周组织各社区低保专职员召开例会,聚焦低保动态管理难点,同步落实上级政策文件的“零时差传达”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形成“政策学习-问题发现-解决问题-执行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确保救助政策高效落地。
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
街道依托大数据核查比对和入户调查相结合,要求工作人员通过定期入户走访,结合家庭收入变动材料的即时收取,建立“一户一档”原始档案;通过“线上大数据比对+线下网格化摸排”结合,精准识别困难群众需求,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应退尽退”,避免“漏保”“错保”风险。
物质+服务多元化救助
街道构建“物质+服务”综合救助体系,要求各社区充分利用调查问卷,积极开展困难群众信息和需求摸排工作,一人一台账,及时更新救助对象信息,同时通过电子屏、宣传栏、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物质+服务”救助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通过物质救助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常态化培训+实战练兵
街道针对各社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构建“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实操考核”三位一体培训体系,重点强化政策掌握、动态管理、收入核算、沟通技巧等工作能力。通过定期组织交流学习互查,取长补短,打造专业化救助队伍,确保基层工作人员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执行者 。
经验输出+区域辐射
街道通过规范化管理和创新性举措,成为万柏林全区救助工作的标杆。省督导组、太原市民政局和太原市社会救助中心多次莅临街道调研指导社会救助工作,召开座谈会。杏花岭区民政局、万柏林区社会救助中心及其他街道也多次来下元街道实地观摩学习。
下元街道社会救助工作通过精准识别、规范管理、政策创新、服务质量提升等多方面的努力,社会救助工作正朝着更加多元化、高效、温暖的方向发展。未来,下元街道将继续探索创新,为困难群体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让社会救助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