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社会
“三下乡”社会实践 理工大学子用青春书写答卷
作者:田勇 通讯员:李函芮 编辑:刘强 来源:智慧生活报网 发布时间:2025-07-14 15:43:43

夏日的文水,迎来一群特殊的耕耘者。7月5日至11日,太原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35名师生踏上吕梁大地,在文水县的村镇巷陌间展开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以文化寻根叩问历史,用服务热忱贴近民生,借田野调研读懂乡村,让红色精神涤荡心灵,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这片充满故事的沃土上。

产业调研为工科视野打开乡土之窗。吕梁野山坡食品有限公司的沙棘生产线,展现小果实如何成就大产业;牛栏山酒厂的传统酿造工艺融合现代管理,传递着老字号的创新智慧;丽彬文化园的非遗馆藏,印证着传统文化推广的卓著成效。难忘的是葫芦种植基地的传统劳作体验——烈日当空,队员们踮脚俯身,指尖翻飞间汗透衣背,黄土沾满裤脚,真正体味到“粒粒皆辛苦”的农人艰辛,也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1.jpg

 

红色精神始终是照亮征程的灯塔。刘胡兰纪念馆内,副馆长李俊杰的讲述让“怕死不当共产党”的誓言穿越时空,重重叩击着每位队员的心扉;学院党委副书记邓雅媛与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朗诵《胡兰诵》,让胡兰精神深入人心;孙谦纪念馆中,“山药蛋派”作家笔下的乡土变迁,折射出文学与人民血脉相连的力量。这份精神感召融入实践点滴——在英雄故里刘胡兰村走访时,队员们自觉以楷模为镜,将服务热忱倾注于每一次普通话推广、每一次安全宣讲、每一次与乡亲的促膝长谈中。队员们也自觉开展红色精神宣讲,让红色精神在队伍中走深,走实。

队员们沉浸于文水深厚的文化肌理之中。在吴村刀刻彩绘葫芦画展馆,队员们细心观察,于方寸葫芦上体会非遗传承人所言“以心运刀”的匠人境界;穿行于下曲镇北辛店村的青石巷,贺家大院斑驳的砖雕木刻诉说着晋商往事,激发青年对古村落保护的思考;武则天纪念馆的无字碑前,讲解员的解读揭开了女皇故里的历史风云。这些散落在乡野的文化明珠,成为队员们感受地域精神基因的鲜活教材。

队员们服务的足迹深深印入田间地陌。从南庄镇吴村到北关社区御景园小区,从刘胡兰村到南安、南徐、上贤村落,实践队的身影活跃在惠民一线:为社区儿童开设安全课堂,稚嫩的笑颜是最好的回馈;协助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传递着“会讲普通话,讲好普通话”的朴素理念;参与村务访谈调研,倾听民声,记录民情,为基层治理注入青年视角一面面精心绘制的主题墙绘,更将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种”进村头巷尾,成为点亮乡村的彩色名片。

为时一周的文水三下乡之行,是一写满青春担当的乡土答卷。队员们累计调研村民逾180人次,绘制墙绘3幅,设计海报7张,形成调研报告2份,拍摄影像数千帧,形成文旅宣传片、实践纪录片3部。实践队指导教师苏林静感慨:“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让青年读懂了中国乡村的厚重与希望。”

 

记者 田勇 通讯员:李函芮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