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0日,太原公交电车分公司以“选择低碳 拥抱蓝天 公交邀你共赴低碳之约”为主题,连续举办两场别开生面的“公交开放日”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公交迷走进公交场站与供电所,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历史溯源,共同感受无轨电车的“绿色基因”与城市公交的变迁。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不仅唤醒了老太原人对“辫子车”的集体记忆,更让年轻一代触摸到低碳出行的时代脉搏。
105路火车站停车场内,一场“公交历史课”在蝉鸣中拉开帷幕。105路驾驶员王琦手握方向盘,向迎泽区文庙街办的社区居民讲述着太原公交的变迁史。“1960年,太原开通首条无轨电车线路,从五一广场到迎泽桥东,全程6.8公里,那时的‘辫子车’可是城市最时髦的交通工具!”王琦的讲述让在场的老人们陷入回忆。68岁的张阿姨激动地插话:“当年我结婚时,就是坐着电车去照相馆的!那时候车顶的‘辫子’偶尔会掉下来,司机师傅得下车用长杆子勾回去,全车人都跟着紧张!”
人群中,90后社区工作人员小赵却对“辫子车”的科技含量充满好奇。她指着车顶的集电杆问:“现在电车离开电线还能跑,这是怎么做到的?”四车队政工员小侯笑着邀请她坐进驾驶舱,按下集电杆升降按钮,又打开辅源电池仓讲解:“无轨电车配备了电池组作为‘备用电源’,当遇到线网故障或临时脱线时,电池可支持车辆继续行驶10公里以上。”小赵恍然大悟:“原来‘辫子车’早就用上了‘新能源’!”
103路党员示范岗驾驶员李翠芳的补充讲解更让众人惊叹:“无轨电车零排放、低噪音,低能耗,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公交’!”张阿姨竖起大拇指:“我们60年代就坐上了‘新能源’,这环保理念领先了半个世纪!”
如果说电车是城市的流动风景,那么调度站与供电所则是保障安全运行的“幕后英雄”。在车队安管干部的带领下,社区居民走进调度室,目睹了公交驾驶员岗前的“安全四部曲”:酒精检测仪红灯闪烁、血压计显示正常数值、面容识别系统“滴”声通过、岗前谈话记录本签下名字。文庙社区的小张感慨:“原来每一次发车前,都有这么多人默默守护我们的安全!”
次日,10余名资深“公交迷”受邀走进胜利街供电所,探秘无轨电车的“心脏”。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老供电所即将迎来智能化改造,但机房内斑驳的配电柜、缠绕的线缆仍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供电所所长王志忠化身“导游”,从电车公司筹建时的手摇发电机讲到即将更新的智能供电系统:“过去,供电工要爬到10米高的线杆上检修;未来,智能终端可实时监测电流电压,故障预警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车迷小张举着手机边拍边记录:“这些老设备就像‘活化石’,见证了太原公交的成长。”另一名车迷则抚摸着配电柜上的铜质开关:“听说改造后这里会变成数字化展厅,真期待再来看看!”王志忠笑着许诺:“等新机房建成,一定邀请大家当首批体验官!”
两场开放日活动中,最动人的瞬间莫过于市民在“选择低碳 拥抱蓝天 公交邀你共赴低碳之约”条幅上的签名。文庙社区的曹书记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市民真正理解了公交人的付出,也让我们意识到,选择公交就是选择绿色生活。”绿色出行月我们也鼓励附近居民减少私家车使用。 记者 田勇 通讯员 史海萍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