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山西新闻
光耀太行·红土巨变 | 河津:因河而兴的“生态密码”
编辑:刘强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0-09 10:16:59


【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运城 10月9日消息 河津市古称龙门,东迎汾水、西隔黄河,北依吕梁,是连接秦晋两省的门户咽喉,也是大禹治水、鲤鱼跃龙门传说的发生地。作为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从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隋唐时期的繁荣贸易,再到明清两代的漕运兴盛,河津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八十多年前,朱德总司令率领部队北上,渡过黄河奔赴抗日战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河津度过48岁的生日后,从禹门口渡过黄河到达延安……烽火岁月中的河津,留下了革命先辈深深的足迹,也见证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黄河沿河津浩荡而过(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壮行向风浪,一桨一程。如今的河津大地延续着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大禹治水精神;传承着不畏艰险、勇于突破的鱼跃龙门精神;赓续着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红色革命精神。在向新、向绿、向“百强”进军的发展道路上,争当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排头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津新篇章。

全情投入 守护大河安澜

河津地处黄汾三角地带,奔涌三晋大地700余公里的汾河,在这里与黄河相遇。全长29.5公里的黄河河津段,又是黄河进入运城的第一段“旅程”。守护好两条母亲河的安澜,是河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沿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水处理成为守护河道生态环境的关键一环。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之一的河津第二污水处理厂,厂长李壮庆带领记者参观了污水厂的各项设施设备。该厂从2023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已投入运营,日处理污水稳定在1.2万立方米左右。

河津第二污水处理厂中控室(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走进厂区的中控室,大屏幕上显示着污水处理的5个工艺段流程运行情况,“在处理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最新工艺‘自氧反硝化滤池系统’,能更有效去除污染物。”李壮庆说。目前,河津市两个污水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7万吨,有效补齐了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入汾水稳定达到优5类水质。

2024年,河津“一泓清水入黄河”十大工程已完成8项,在真金白银的全力投入下,母亲河畔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河津黄河龙门段水质从Ⅲ类上升至Ⅱ类,汾河(河津段)入选2024年省级幸福河湖,全市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率全省第一,白尾海雕、遗鸥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现身黄汾湿地……

守护母亲河、了解母亲河、爱上母亲河。

在河津市生态科普馆,庞大的动植物标本展出量,让人仿佛走进一座动植物王国。作为运城市第一个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科普馆,五大展区里不仅展示了运城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生长、栖息的动植物,介绍了河津段湿地的保护情况,还以科技互动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科普宣传。

游客正在河津市生态科普馆观展(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科普馆占地约400平方米,2023年建成。2024年参观人数近2万人。这里成为人们了解河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生动课堂。”河津市林业局党组成员贺晶告诉记者。

守护是最长情的告白。每年冬季,大批候鸟飞越千山万水,如约而至,在河津的湿地滩涂中振翅起舞、引吭高歌,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成为河津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求新谋变 工业拓展新赛道

河津是国家新型工业化铝产业示范基地、山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2023年,河津的工业总产值就达到1021亿元,实现“产值过千亿”的目标。

立足雄厚的工业基础,河津的工业巨轮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调整航舵,在传统产业中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建立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工业发展体系。

山西安仑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5万吨炭黑,2024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将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焦油,经过精细加工,最终生成为油墨、轮胎等产品的原材料——炭黑。作为全球最大的炭黑单体生产基地,它们如何将“黑” 变“绿”?

“以炼焦产生的煤焦油为原料,通过裂解反应产出炭黑,在炭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输送到动力分厂用来发电,其中部分蒸汽用于周边村镇冬日供暖。厂里的生产、生活废水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加工处理循环在使用,外排气体全部脱硫、脱硝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河津高耗能企业的华“绿”转变还在不断上演,除了安仑化工,中铝山西新材料入选全国“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宏达公司成为全国绿色低碳冶金能效标杆……目前,河津焦化、钢铁等主导产业全面完成升级改造,先进产能达到100%。

河津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子布局(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老赛道有了新玩法,新赛道充满新动能。

2024年,河津市新能源汽车配件、光伏组件、新型储能电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子布局,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首次突破10%。据统计,河津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个,专精特新企业21个,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主的战新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235”产业转型矩阵初步成形。

古韵新生 黄河老故事谱写文旅新篇章

大河浩荡,给河津留下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如今,全长30余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串联起大梯子崖、龙门等景区,成为展现黄河流域生态之美与澎湃活力的交通廊道。

在龙门景区,游客乘坐游船,沿着“鲤鱼”逆流而上的游弋轨迹“越过”龙门,一边欣赏晋陕大峡谷两岸旖旎风光,一边聆听导游讲解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的故事。“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开通后,全国各地自驾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计划再修建一处房车营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龙门村党委副书记原娟珍告诉记者。

禹门大桥横跨黄河两岸(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龙门村是远近闻名的共同富裕新农村,对于投入近一个亿建设龙门景区的原因,原娟珍表示:“景区不仅为100多位村民提供了增收渠道,更重要的是以景区带动文化传承、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河津的黄河文化。”

沿旅游公路行至大梯子崖景区,北魏孝文帝时期在峭壁上开凿出的石阶,顺山势而上宛如“天梯”。游客拾阶攀登,再从空中玻璃栈道走到漫山桃花的七里画廊,目视所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情之所感是黄河儿女的坚毅精神。融自然人文于一体的大梯子崖景区,仅2025年前半年就接待游客40余万人。

如今,河津文旅发展由点及面,从“景区游”走向“全域游”。

2024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主六支”全线贯通,3座水上码头基本建成,沿黄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小张古堡、西窑沟等乡村旅游遍地开花,旅游资源优质供给持续输出;通过举办全国汽摩越野挑战赛等大型赛事,龙门“村晚”、黄河沙滩音乐节等文艺活动,不断拓宽旅游市场维度。2024年河津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38.8万人、综合收入12.2亿元,分别增长26.6%、25.8%。

大禹治水、鱼跃龙门……黄河岸边催人奋进的古老故事,正在新时代续写华章。

点击下方海报,聆听红色河津

总策划:韩文

监制:张洁

记者:张晋鹏 温雅慧 尹琳岑(见习)

指导: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

鸣谢:中共河津市委宣传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