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山西新闻
光耀太行·红土巨变 | 陵川:吹响新征程前行号角
编辑:姚志文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0-06 10:22:31

【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晋城10月6日消息 这里是陵川——世界围棋起源地,金元时期的文坛巨匠元好问曾在此求学;这里森林覆盖率达52.07%,夏季平均气温22℃,被誉为“天然避暑胜地”;这里有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以及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颗深藏于太行山脉的明珠,不仅被赋予了厚重文脉与锦绣山川,同样英雄辈出。这里有“千名号兵出太行”的抗战壮举,谱写了《在太行山上》的抗战名曲。

从烽火岁月中走来,胜利的号声从未远去。依托独特的人文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产业特色,今日之陵川正在吹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向着县域高质量发展昂首阔步。

太行好药“翘”动富民“大产业”

天赋灵秀,药香沁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气候禀赋让陵川成为中药材生长的“天选之地”。这里是521种中药材的天然宝库,名副其实的“太行药乡”。

“全国连翘看山西,山西连翘看陵川”,“陵川连翘”的连翘苷含量为全国5个主产区最高,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产量占全国25%,年产约6000吨。

“我们公司承包了近1万亩山地,目前年产连翘近百吨。每年7到10月的采摘期,会雇100多个老乡上山,每人每天平均150元。陵川连翘每公斤售价能比外地货高出10元。”晋城市农生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侍超凡,在当地种植连翘已13年,最能体会陵川连翘好品质带来的好收益。

陵川连翘绿了山岭富了乡邻(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近年来,陵川持续推进“百万亩连翘基地建设项目”,全县连翘分布面积达到118.6万亩,基本形成“山山有连翘、户户可增收”的产业格局。

不止连翘“单打独斗”,陵川下活中药材全产业链“一盘棋”。启动中药材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在药品、药茶、食品添加、功能饮品、饲料添加、化妆产品六大领域进行深度开发,中药材就地转化率达到90%以上。

作为山西省规模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之一,山西绿之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向东告诉记者:“我们每年能处理4000多吨连翘叶、800多吨黄芩、700多吨柴胡,做成粉、液、膏等产品卖到全国。在陵川建厂不仅天然气的能源成本低,丰富的药材就在家门口,原料成本降下来品质提上去!”

如今,陵川中药材产业已覆盖全县11个乡镇、80%以上行政村,带动6万从业人口,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2亿元,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随着连续七届“太行连翘节”的成功举办、全国连翘产业大会永久落址陵川,这座山区小城已稳居全国连翘产业“C位”。

在路上遇到“深呼吸小城”

陵川的故事,从路开始。

作为800里太行山中的7条挂壁公路之一,锡崖沟挂壁公路工程量最大,历时时间最长,也最为壮观。这段长度7.5千米,靠人工斧凿手敲30年开辟出的道路,不仅打通了一个小山村通往外界的道路,也造就了闻明华夏的“锡崖沟精神”。

锡崖沟挂壁公路(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时光荏苒,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陵川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投资者,成为晋东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路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路通产业兴,民宿产业成为陵川推动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

8月的锡崖沟村,停车场上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车辆,村中的河畔边,满是戏水赏景的游人。“每年从4月开始有游客,6月到8月村里的民宿天天爆满。”锡崖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郭玉东告诉记者。

目前,锡崖沟村中高端民宿床位约2000张。村民守在家门口,就能有钱赚,曾经为走出去而开凿的挂壁公路,如今成为一条引客来的致富路。2024年,锡崖沟成功获评国家旅游度假区,村民年均收入也达到5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2024年锡崖沟成功获评国家旅游度假区(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近年来,陵川全县民宿产业“百千万工程”全面铺开,“太行宿集”首批30家精品民宿惊艳亮相,并推动“太行山精品民宿集聚区”品牌强势发布。同时,政策的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陵川探索的民宿项目极简审批模式、“用地规划一件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这些制度创新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丈河村,27家民宿为村民年人均增收3万元左右,今年夏天日接待游客量上千人;在横水村,民宿产业吸引大批青年返乡创业,当地的小米、花椒、核桃等农特产品根本不愁销路……2024年,陵川全年游客过夜人次同比增长65.6%,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陵川全县民宿产业“百千万工程”全面铺开(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六月衣冠冷,千年草木香。元代大儒郝经曾这样赞美陵川夏季的清凉美景。如今,连续多年荣登“中国深呼吸小城”榜单的陵川,通过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产业优势。陵川持续推进“A级旅游景区倍增计划”,2024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90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5.2亿元,文旅康养产业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和当地百姓增收的主渠道。

“太行山上文艺轻骑兵”

“世上只有妈妈好,再好的妈妈也跟不到老,共产党胜过亲爹娘,子孙的幸福她都保”——这段朗朗上口的鼓词,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是他们79年来扎根太行、传递党的声音的生动注脚。

走进县城盲人曲艺宣传队驻地,干净整洁的二层四合院里,排布着队员们的宿舍和排练、学习的教室。在二楼正中央的一个房间里,整齐摆放着宣传队的历史资料和过往荣誉。

“1945年,新成立的县政府急需一支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宣传队,我们的老队长侯松锁和他的师父、师爷们主动请缨,想要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做党的宣传员。”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队长靳文莲介绍,1946年5月,通过几经筹备、征集,最终在发起人侯松锁的带领下,24名在当地流浪说书的盲人聚在一起,成立了陵川县盲人宣传队(1969年改名为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

陵川县曲艺盲人宣传队正进行演出(央广网发 盲人曲艺宣传队供图)

从成立之初,这支队伍就把自己的职责定位为“党的传话人”。一副钢板、一面鼓、一根盲棍,成为他们丈量太行的“眼睛”。多年来,宣传队走街串巷,上山下乡,把党的声音传唱给人民群众,他们自编自创了1万余个节目,高峰时每年演出达2000多场,被誉为“太行山上文艺轻骑兵”。

在抗日战争时期,陵川县曾是全国号兵培训的重要基地,培养了1700多名“陵川号兵”。他们以号为枪,用生命和鲜血吹响了驱逐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冲锋号。

“烽火岁月气浩荡,陵川号兵出太行。军号声声震天响,留下了多少赞叹咏留芳……”在盲人曲艺宣传队,讲述陵川号兵题材的曲艺作品有十多部,这部以钢板书形式编排的《太行号兵》深受百姓喜爱。

“像《陵川号兵》《抗日英雄任义汉》这些红色题材作品,老百姓特别爱听!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我们表演中的压轴节目。”靳文莲说。盲人曲艺宣传队曾带着《太行号兵》,去参加第二十届“群星奖”,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现太行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盲人曲艺宣传队也是陵川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宣传的队员们传承着陵川钢板书、陵川丝弦书等多种地方曲种,其中陵川钢板书因表演者手持钢板击节伴奏而得名,这种艺术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近200年,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盲人曲艺宣传队也是陵川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如今,这支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才十五六岁,最年长的老师傅已至耄耋。老队员们会毫无保留地将拉、打、说、唱等技艺传授给年轻人,非遗技艺在老、中、青接力中生生不息。宣传队也从乡间农村的“小舞台”一步步登上了残奥会开幕式的“大舞台”,让太行之声响彻全国。

钢板声声未歇,弦音伴着初心。这支新时代的“太行号兵”,正以更鲜活的创作、更坚定的步伐,继续践行“我是党的传话员”神圣使命,让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在太行山间代代相传。

点击下方海报,聆听红色陵川

总策划:韩文

监制:张洁

记者:张晋鹏 温雅慧 尹琳岑(见习)

指导: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

鸣谢:中共陵川县委宣传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