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山西新闻
光耀太行·红土巨变 | 沁县:“北方水城”的生态福祉
编辑:刘强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0-04 12:24:21

【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长治10月4日消息 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位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是冀州门户、潞泽咽喉。

这是一方被大自然“厚爱”的土地,地处植物生长37度黄金纬度,湖泊泉眼星罗棋布,青山环抱生机盎然。

这是一方被“红色”浸染的土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仅10万人口的沁县就有1.6万人参军,八路军总部、决死一纵队曾驻扎在此,《新华日报》(华北版)在这里创刊,全国唯一一座展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山西新军抗战历史功绩的专题纪念馆屹立于县城之中。

《新华日报》第一任社长,原《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口中的“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的烽火岁月早已远去,但在沁县这片热土上,红底色、绿生态、新动能正在汇聚为“北方水城·生态沁州”建设的强力引擎。

红土地上的好小米

大暑时节,在沁县沁州黄谷子良种繁育核心示范区,连片的谷子笔挺地“站”在田间,风吹谷浪,叶子唰唰作响,新一年的丰收正在盛夏的炽热中孕育。

“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作为我国“四大名米”之一的沁州黄,自明清时就已声名大噪,被奉为珍馐贡品。如今,沁县通过地理标志保护、有机认证和品牌推广,让沁州黄品牌蜚声海内外,也为当地农户打造了一把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沁州黄”自明清时就已声名大噪(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我们对于沁州黄种质资源的科研培育,已有40多年的时间,从最初的‘爬山糙’,发展到如今全面推广种植的‘沁黄’系列新品种。新品种各具优势,比如沁黄4号适合机械化种植、沁黄5号的综合商品性非常好。”山西沁州黄集团公司董事长助理陈龙告诉记者,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模式,每年1.3万农户订单化种植沁州黄约1.5万吨。

目前,沁县围绕“七化”目标,打造“山西沁州黄——红土地上的好小米”品牌,把做强做优做大沁州黄产业作为特优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全县培育26家龙头企业,沁州黄有机、绿色认证面积达24.2557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产品出口至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市场。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沁州黄也从一碗小米饭,变身成米粉、啤酒、醋、饼干、锅巴等食品,产业发展更加多元,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连片的谷子是沁州黄产业发展的基石(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2024年,沁县沁州黄产业发展更是硕果累累——县域内7.8万亩谷子基地入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沁州黄小米代表山西登上中国品牌日舞台;联合国粮农组织专题推广沁州黄种植案例;成功举办沁州黄小米大会,线上直播一小时销售额突破30万元。

一捧金黄的小米,为沁县特优农业发展,铺就出一条金色的产业大道。

“以文促旅”打造全季旅游业态

“20世纪50年代,在沁县南涅水村发现了1100余件窖藏石刻,雕刻年代历经北魏至宋朝520余年,最早的北魏石刻距今1500余年。馆内石刻造像形制独特,其中尤以可移动的‘塔柱型造像’闻名。我们的博物馆也被誉为中国民间石刻第一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的讲解员,正在为游客们介绍这些珍贵藏品的故事。

据考证,南涅水石刻是山西最早发现的一批佛教造像窖藏石刻,也是到目前为止民间石刻造像数量最多的馆藏造像。博物馆每年能接待十多万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众多艺术院校的师生,来学习临摹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是山西最早发现的一批佛教造像窖藏石刻(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沁县古称铜鞮,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行政区之一。厚重的历史不仅给沁县留下了精美的石刻艺术,也让这里从古至今文脉华滋,千年传统历久弥新。

1931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南里镇东林村创刊,一张张油墨印刷的报纸,承载红色革命思想的星星之火,传遍华夏神州。如今,东林村街道两旁的院墙上,以该报创刊、印刷、发展等故事为基础,创作900余平方米的红色主题墙绘,让红色文化成为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年端午节,沁县碧波荡漾的湖泊上百舸争流,岸边人潮涌动摩肩接踵。连续17年,沁县的端午节文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人们扶老携幼观龙舟赛、看非遗展、赴端午诗会、逛文明集市……“到沁县过端午”已成为响当当的民俗文化特色文旅品牌。

目前,沁县正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立足“微度假”需求,打造“春踏青、夏避暑、秋采摘、冬滑雪”的全季旅游业态。

九湖八河润泽幸福城

盛夏时节,漫步在沁县南湖岸畔,清凉的风吹动满湖盛放的荷花,成群的水鸟在湖面掠过,飞入浓密的芦苇荡中,人们在湖边悠闲垂钓,恍如一幅江南水乡画卷。

九湖镶嵌,八河环绕。太行太岳环抱中的“北方水城”沁县,是浊漳河与海河的发源地。全县境内有较大河流六条,且都是源头水,地下水,上游水。境内还拥有300余处清澈的天然泉水以及西湖、南湖、北海、瘦西湖、圪芦湖等十余座湖泊。此外,还有湖泊湿地62处、3.5万亩。地下水总动贮量为2亿立方米。

沁县浊漳河与海河的发源地(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七星泉一共有7个泉眼,因排布像天上的北斗七星而得名。其中,4号泉眼名为皇后泉,日流量超万吨,经鉴定是含锶的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在沁县皇后泉风景区里,导游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关于当地泉水的故事。清澈的泉水从景区的山涧中、石缝里渗出,汇入潺潺溪流,游客们边走边感受被水润泽的清凉。

2024年,沁县印发了《沁县重点泉水保护区划定及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县域内重点泉水水资源保护的范围和手段,同时要求科学合理利用泉水水资源,不仅要打造一流矿泉水品牌,还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挖掘“千泉之县”泉水古文化的价值与底蕴。

“水”是沁县与众不同的气质。近年来,沁县持续推进“生态沁州”的建设步伐,用8年时间,建成了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为400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繁衍栖息地。2024年,发源于沁县的绛河成功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清单,成为山西省首批入选国家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之一。

水润沁县,风景沁人心脾(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如今的沁县“山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相映”,先后荣获“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县”“中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最佳休闲小城”等荣誉称号,在三晋大地上,散发出“梦里水乡”的独特神韵。

点击下方海报,聆听红色沁县

总策划:韩文

监制:张洁

记者:张晋鹏 温雅慧 尹琳岑(见习)

指导: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

鸣谢:中共沁县县委宣传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