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至,大地欢歌。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太原市万柏林区的田野山间正上演着一场现代农业的丰收盛宴。智能温室的蔬果琳琅满目,昔日的荒坡上红果累累,废弃的厂区里菌菇飘香。数字技术、生态理念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传统面貌,一场关于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
智慧农业:数字温室结出“科技果”
在杜儿坪街道九润数字农业园,150亩向日葵褪去金黄,垂下饱满的葵盘。2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内,更是另一番景象:高架草莓区、水培叶菜区、茄果区、瓜果区井然有序。紫色茄子圆润饱满,圣女果晶莹剔透,各色彩椒如灯笼般缀满枝头;水培叶菜鲜嫩肥美,长势旺盛。
这里没有泥土,却孕育着勃勃生机。园区采用荷兰无土栽培模式,引进国际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种植采收的高度机械化。科技,正让农业摆脱“靠天吃饭”的束缚,走向精准、高效的新未来。
钙果飘香:荒山变身“花果山”
走进王化街道化客头的钙果园,低矮的灌木丛中,一串串红宝石般的果实格外诱人。67岁的王拉年退休后返乡创业,将80亩荒山改造成了这片希望之田。他坚持用羊粪施肥,种出的钙果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也引来了外地客商的订单。
今年,这片果园预计产量达20吨。曾经的荒坡,如今不仅成了“金山银山”,更带动了村民就业,改善了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菌菇新生:黑色产业转型“绿色经济”
在王化街道上南山村的山坳里,几座大棚悄然伫立。棚内,朵朵香菇密集生长,焕发着生机。这里曾是负责人高宝明经营的洗煤厂。2020年,他响应环保号召,转型发展香菇种植,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的跨越。
利用本地丰富的玉米秸秆等原料,引进菌棒自动化生产线,在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下,高宝明带领村民开辟了新的致富路径。山区的自然气候赋予了香菇优良品质,产品已热销本地市场。用过的菌棒还可加工成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未来,他还计划融合香菇采摘与工业文化游学,让农业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从智能温室的“数字赋能”,到钙果肥山的“生态变现”,再到菌菇种植的“绿色转型”,万柏林区的丰收图景,不仅是作物的丰收,更是理念的革新、模式的探索。当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当荒山披上绿色的新装,当产业踏上可持续的轨道,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丰收的喜悦将一年更胜一年。
记者 田勇 通讯员 张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