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耀华)原本应清晰展示的食品配料表,在直播间里却成了“隐形信息”。9月11日,山西省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若从直播间选购商品,应优先选择主动、清晰展示食品配料表的商家。
随着直播电商的蓬勃发展,食品类商品已成为直播间热销的宠儿。在一些直播间,有的主播全程不提配料;有的配料表被刻意缩小、遮挡或快速切换,甚至干脆不展示。某网红在直播间带货的“无糖饼干”,仅着重宣传其“健康低卡”的特点。在某“儿童辅食”直播间,食品配料表字体小如蚂蚁,且仅展示3秒钟便迅速切换画面,导致家长们根本无法及时看清产品成分。更有甚者,部分商家连食品包装照片都不提供,使得消费者只能凭主播口头描述下单。
商家在直播间“隐藏”配料表,其本质是为了规避消费者对食品真实成分的知情权。常见动机包括掩盖高糖、高盐以及过多添加剂的问题。
部分标榜为“健康概念”的食品(如无糖饮料、粗粮饼干),其实含有蔗糖、氢化植物油、香精等成分。若公开配料表,商家可能会引发消费者对其“虚假宣传”的质疑。
某些食品可能存在标签不规范的问题(如未标注过敏原、营养成分夸大),或使用了消费者敏感的原料(如转基因成分、人工合成色素),商家通过不展示配料表诱导消费者下单,利用信息差诱导消费。直播间通过“限时折扣”“主播背书”制造紧迫感,消费者在无法充分获取信息的情况下,更容易冲动下单。
面对直播间食品配料表的“躲猫猫”行为,省消费者协会希望消费者需提高警惕,主动维护自身知情权和选择权:
——主动追问,留存证据。若在商品详情中未见到配料表或配料表不清晰,消费者在下单前务必直接向主播或客服询问“配料表在哪里”“具体成分是什么”,可要求其展示包装照片或文字版配料表,并截图/录屏保存聊天记录,作为后续维权依据。
——不轻信口头承诺。消费者要警惕“绝对健康”“纯天然”“零添加”等绝对化宣传(广告法明确禁止此类表述),若主播声称“无某成分”(如无蔗糖、无防腐剂),但拒绝展示配料表验证,则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嫌疑。
——优先选择“透明”商家。消费者要认准在直播间商品页面主动、清晰展示配料表的商家,因为这类商家通常更注重合规经营。若商家未公示配料表,或经询问仍不提供配料表,消费者应慎重购买。
——及时维权不妥协。若因配料信息不透明而购买到不符合预期的食品(如导致过敏或遭遇虚假宣传),消费者应保留直播录像、订单记录、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并向平台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及消费者协会反映情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