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泉重焕生机,2025年首次实现入夏不断流。本报记者刘迎春摄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破解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的双重困境,既是发展考题,更是民生考题。近年来,我省水利部门以创新为笔、改革为墨,推进水网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深化农业水价改革,书写着新时代治水兴水节水的“山西答卷”。
创新建设模式
破解县域水网工程融资难题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为打通山西大水网骨干工程与县域用水“最后一公里”,省水利厅统筹推进实施中部引黄主干沿线临县、中阳、柳林、离石四县县域配套水网工程等项目建设。
作为中部引黄工程的核心区和攻坚区,吕梁实施县域配套水网项目初期,采用“省级牵头+市县主体+市场运作”模式,却因国家政策调整,原模式不符合要求,被列为省级整改项目。
破局之际,创新成为关键。
面对挑战,我省构建以特许经营为核心、三级供水结构为支撑、省级资金精准撬动为保障的建设管理模式。省级统筹引领,将项目实施模式调整为特许经营模式,明确其按“清单外公用事业项目”参照执行。同时,优化供水结构,构建“骨干水源—特许配水—市场售水”三级分离的供水结构,厘清了权责利边界。在资金机制上,省级财政支持由“注入资本金”调整为“投资补助”,用19.02%的省级补助成功撬动了80.98%的县级投入、社会资本及银行贷款,有效破解了县域水网工程融资难题。
如今,15.04亿元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看着已具雏形的输水管网,临县水利局局长陈绍文难掩激动:“项目年内就能通水达效了。”
在省水利厅厅长龚孟建看来,这一“山西解法”的本质,是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他表示:“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全过程监管,激活市场‘活水’,让县域水网工程顺利实施,早日造福人民。”
多方协同发力
生态治水让断流的名泉重焕生机
守护生态命脉,让断流的名泉重焕生机,是山西治水的另一道必答题。曾是太原璀璨明珠的晋祠泉,因长期地下水超采和煤炭开发于1994年断流,其复流之路,正是我省生态治水的缩影。
这场攻坚战,靠的是上下协同、综合施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部累计下达5.59亿元资金,推动15个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泉域保护项目落地;2024年初,“晋泉十条”专项措施出台,从科技赋能到水源补给,构建起全链条保障体系;2025年,晋祠泉域数字孪生平台投用,为保护管理装上“智慧大脑”。
更关键的是靶向发力:压采地下水,强化刚性约束,将太原市取水量指标细化到县(市、区);补水抬升水位,通过汾河二库回补工程加大泉域入渗;限煤控采,整治泉域重点保护区煤矿,严控采矿审批;增绿固源,启动西山生态修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治理以减少水土流失。
多方合力下,2025年晋祠泉首次实现入夏不断流,泉口水位创1.23米新高,日均出水量达1.3万立方米。“晋祠泉复流得来不易,振奋人心,这是山西乃至华北地区地下水治理的标志性成果,更是新时代生态治水的生动实践。”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天锋感慨道。
深化农业水价改革
推动灌区现代化建设
水利改革的根基在基层、活力在田间。在芮城县与祁县的田野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正以“节水增效、农民受益”为导向,为灌区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芮城县作为全国首批试点,探索出“以大带小、以经辅农”的特色路径。通过健全“总量控制+科学分配”“智能调度+分级管护”“分类水价+累进加价”等6项机制,倒逼用水方式转变;借助向上争取、对外招引、大户筹集等多元融资模式,累计吸引各类投资7.5亿元、社会资本4133万元,让高效节水设施扎根田间。
“以前大水漫灌,电费高还跑水;现在智能滴灌,每亩用水少三成,电费省50多元,还有节水奖励!”芮城县风陵渡镇种粮大户刘学武的话语,道出了改革的民生温度。
祁县则以“三试点叠加”(农业水价改革、用水权改革、数字孪生灌区试点)探索更深层突破:深化用水权改革,完成2239单水权交易,交易水量达181万立方米,让“水权”变“物权”;推进水价改革,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370万元,激励农民主动节水;建设数字孪生灌区,通过精准感知系统与高效节水管理平台,实现县域灌溉“一网统管”。
“水权用不完能卖,浇水手机上操作,用量和费用一目了然,咱也学会了精打细算用水!”祁县东观镇农民陈亮的话,映照着改革带来的观念之变。
从水网通到生态兴,从机制活到田野富,我省水利部门的改革实践,既为山西水利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国水利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山西经验”。
本报记者刘迎春 通讯员王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