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高慧娟 通讯员 杨润德 崔莉霞)7月28日,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索村、野庄村等地的3000亩水稻田里,蟹苗投放工作正有序进行,一只只优质蟹苗在稻株间穿梭觅食,与长势正盛的秧苗共同开启“稻蟹共生”的生长旅程。这是晋祠镇首次推广的“稻蟹混养”生态种养模式,760亩试验田正演绎着“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绿色致富故事。
“稻蟹共生”是晋祠镇今年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镇农业办主任张水龙介绍,螃蟹能吃掉田间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又成为天然肥料,既减少了农药使用,又提升了稻米品质。这种模式让晋祠大米的清香中多了份蟹鲜味,也让肥美的螃蟹沾染了稻香。
为确保项目成功,晋祠镇组织农技人员赴宁夏、朔州等地取经,精选晋稻17号、中科5号、稻花香2号等16个发芽率高、籽粒饱满、抗逆性强、耐深水的优质稻种,在王郭、赤桥、索村、花塔、新庄等7个村配套投放优质蟹苗。经过三个月的共生期,预计可收获稻谷77万斤、螃蟹11万斤,总产值达1500万元。
同时,晋祠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优质特色水稻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村集体合作社种植”与“种植大户流转”双轮驱动,引导村集体在传统水稻种植的基础上拓宽增收途径,进一步提升村集体发展农业产业致富的信心。
作为“村集体合作社种植”模式的试点村,新庄村整合村内闲置土地,统筹管理种植、生产、加工各环节,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过去分散种植效益低,现在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还能多赚一份螃蟹钱,大家积极性更高了。”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梁胜凯兴奋介绍道。
同时,与合作社模式互补,“种植大户流转”模式在晋祠镇落地生花。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专业农业企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规模化种植稻蟹。晋祠镇现有稻蟹综合种养实施主体省级5家、市级3家,各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投入、市场运营,村集体收取土地租金,并组织村民参与田间管理,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索村村民李大姐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每年有固定收入,在田里务工还能赚工钱,收获后还能给我们发放稻谷,日子越过越红火!”
“难老泉的稳定复流,也为晋祠水稻的高品质种植注入新活力。接下来,我们将努力延伸产业链,持续拓展‘大米+文旅’‘大米+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让这颗‘金种子’在乡村振兴沃土上结出更多硕果。”张水龙信心满满地表示。
从千年贡米的历史传承,到稻蟹共生的创新实践,晋祠镇以智慧农业为笔,以生态循环为墨,让“晋祠大米”和“稻田蟹”的美味飘得更远、故事传得更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锦绣图景正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