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联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引起社会各界对抗战历史的回顾与追思。山西博物院挖掘馆藏文物,挑选了一些此前从未展出和近几年新征集、新整理的藏品参展。“我们选择了抗战军民生前使用过的一些普通物品,如八路军战士用的绑腿、子弹袋、米袋等,征集时大部分都有名有姓,最能引发观众共鸣。”本次展览内容策划、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副研究馆员成凯表示。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一纵、三纵创建。在这片土地上,抗日军民英勇奋斗,谱写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牺盟会会徽、决死队臂章与花名册
牺盟会全称“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团体。1937年9月27日至30日,牺盟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山西国民师范大礼堂召开。从全省各地来到太原参加会议的代表300余人,都佩戴着牺盟会会徽。
决死队全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的骨干力量,共分4个纵队。
牺盟会会徽以天蓝色的地球图案为背景,中间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地图,上方写有“牺牲救国”四个大字。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地图大部分是绿色的,但东北三省却呈现为红色,寓意着当时(牺盟会是1936年9月18日成立的)的东三省正在流血,祖国大地急需热血青年去保卫她。红色象征着一种必将收复的意志,激励着各界爱国人士奔赴抗日战场
“灭蝗英雄”锦旗
1943秋至1944年,太行区发生了数十年未见的严重蝗灾,蝗虫遍地,大片的庄稼被吃光,粮食减产。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太行区党委率领全区开展声势浩大的剿蝗运动。平顺县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李顺达组织了太行区第一个互助组,带领群众采用扑打、火烧、刨卵等多种方法,消灭蝗虫,取得了灭蝗斗争的胜利,因此被评为“一等灭蝗英雄”,太行二专署为其颁发此奖旗。李顺达光荣出席了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被大会选为一等劳动英雄。
“灭蝗英雄”锦旗为绸质,左右两边缝制隶书黑字,自上而下依次为“赠与一等剿蝗英雄”“专员杜者蘅”,中间为行书“灭蝗英雄”红色大字。
杀敌厨刀
王贵女和段满清都是山西武乡县凹里村人。该村处于敌占区与抗日根据地之间的交错地带。1944年农历正月二十四,100多名敌人偷袭该村,段满清用声东击西的方法掩护群众转移,不幸被一名伪军抓住。在佯装带路时,遇见正在转移的二十多名老弱乡亲,其中有自己的母亲王贵女。母子俩配合默契,用王贵女提篮里藏的一把菜刀消灭了这名伪军,成功掩护群众转移。在1944年召开的太行区首届杀敌、劳动英雄大会上,他们被授予“母子杀敌英雄”称号。
冀南银行
1939年10月15日,冀南银行在山西黎城县小寨村成立,在冀南和太行区同时设立组织机构。1941年9月,冀南银行总行在涉县索堡村成立,隶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银行发行冀南银行币(简称冀钞,分太岳版、太行版、平原版)作为边区的本位币。1945年12月,鲁西银行并入冀南银行。1948年,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成立华北银行,确定冀南币为本位币流通整个华北解放区。自成立到合并,冀南银行共发行了19种面额、47种版别的纸币,9种版别的本票。在货币的发行管理、抵制敌伪经济渗透和掠夺支援根据地经济建设、保证军需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财政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为巩固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发展边区经济,保证军需民用,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日报》(华北版)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亦称华北《新华日报》,于1939年元旦在晋东南沁县创刊,最初是作为中共重庆《新华日报》的地方版发行。发行范围包括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发行份数约3万。
同年7月,报社由沁县迁至武乡、辽县一带,后又移至河北涉县。该报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集中了晋冀豫地区大批新闻出版工作者,在编辑、印刷、发行数量,尤其是指导作用方面,都比较突出,可以作为敌后根据地报纸的代表。
在频繁残酷的战斗中,许多新闻工作者牺牲了。太行区在1942年5月反“扫荡”中,仅华北《新华日报》馆就牺牲社长何云、总会计师黄君钰、秘书主任杨叙九等46人。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区死于战场的新闻工作者达56人(华北《新华日报》占46人)。太岳区也有太岳《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魏奉璋等牺牲。
抗日英模谱
1944年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从多方面为战略反攻做准备,为宣传、推广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生产工作经验,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召开了群英大会,评选战斗英雄、民兵英雄、工作模范、劳动模范等。
奖给张志全的“劳动英雄”奖章
“劳动英雄”张志全,山西榆社县西马乡大寨村人,1938年担任村农民抗日救国会常委,1944年带领十几户农民办起榆社县第一个生产互助组。他带领全村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劳武结合、保卫生产,积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太行劳动英雄”称号,先后20余次获得表彰奖励,并以“劳动英雄”身份参加了太行第二届群英大会。
“一等杀敌英雄”刘兴喜,山西襄垣县东关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少年刘兴喜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先后参加过数百次战斗。在担任襄垣独立营排长时,作战英勇、屡建战功,曾先后获得“杀敌能手”和“太行一等杀敌英雄”等光荣称号。
“杀敌保家乡”英雄王殿臣,黎城县东旺村人。为抵抗日寇的侵略,王殿臣积极带领自卫队员站岗放哨、掩护群众转移、支援部队作战。1939年,在日寇入村扫荡过程中,王殿臣只身勇杀4个日寇,缴获了步枪、子弹、手表等战利品。
1944年11月21日至12月7日,太行区第一届杀敌英雄、劳动英雄大会在山西省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800余人,其中一等和二等杀敌英雄31名,杀敌英雄89人;一等和二等劳动英雄39名,劳动英雄167人。为纪念本次大会的召开,大会为英雄及与会代表颁发了太行区群英大会纪念章。
面对这些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回望80多年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我们彷佛能听到太行山间回荡的枪声,看到先烈们勇往直前的身影。他们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