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子以非遗绝活敲开大学门
6月20日,太原市聋人学校的刻瓷工作室里,一场没有声音的欢呼正在上演——王宇娜、牛馨瑶两名学生一边急切地向老师苗振洁打着手语,一边用手指比划“OK”,脸上写满了激动与兴奋。
苗振洁看懂了这俩姑娘的“喜讯”:她们被大学录取了!这两个曾经连刻刀都不会握的听障学生,就要走进大学校园了!
这,是六月毕业季最美好的礼物。
当“指尖艺术”遇到“无声课堂”
这课怎么上?
在太原市聋人学校,有一间特殊的教室——苗振洁刻瓷工作室。
在这里,声音是缺席的。
数十件刻瓷作品陈列在教室各个角落,刻刀碰撞瓷器发出的“叮叮当当”声,是师生之间唯一的“语言”。
苗振洁穿梭其中,时而俯身指点,时而亲自示范。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整整八年。
一刀一锤传承工匠精神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成为这里的特聘教师。”苗振洁讲起了她与这些孩子们初见的故事:“第一次推开教室门,迎接我的是一双双好奇但寂静的眼睛,我心里直打鼓:这课可咋上?该怎么交流?孩子们能学会?”
“上了几次课我就发现,这些孩子虽然听不见,但他们的领悟力和专注度非常高,反倒有着独特的优势。”苗振洁说。
苗振洁和助教王希茹老师组成了“黄金搭档”,采用手语翻译+文字说明+视频演示+肢体语言的方式,硬是把复杂的刻瓷工序,拆解得明明白白。
从握刀姿势到细节表现,一点点引导,手把手教学,孩子们以超乎寻常的表现,让她坚信自己的选择。
苗振洁示范,王希茹讲解,两人堪称“黄金搭档”
从歪歪扭扭的线条到灵动的花鸟,从稚嫩临摹到原创山水,孩子们慢慢成长。他们的作品在学校展览中大放异彩,还多次参加文化活动,赢得广泛赞誉。
2023年岁末,一场特别的展览为听障学子点亮了“星光舞台”。
在太原市文化馆“此处无声胜有声——苗苗刻瓷暨太原市聋人学校教育成果展”上,一件件出自无声世界的刻瓷杰作,让观众们惊叹技艺之精妙,生命之坚韧!
寂静的世界里,他们将艺术与生命共同成长的故事,写成了动人篇章。
从“刻刀交响”到非遗传承
她与刻瓷“死磕”28年
今年45岁的苗振洁,与刻瓷技艺的结缘也是一次偶然。
“1997 年,我在太原一家服装公司实习,三楼的一个房间里总有“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出,我特别好奇,推门进去看,就有了和师父韩林的相遇。
“我师父是山东淄博的刻瓷老手艺人,当时在太原学习,第一次见面,他正在瓷盘上刻一只狮子狗,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梦想。”
对刻瓷一见钟情的苗振洁,决定拜师学艺。可学费要6000元,父母月薪才几百块,僵持大半年,父母败给她的执着:这姑娘,是认真的!
从1997年至今,苗振洁与刻瓷结缘已有28年
之后,苗振洁开启了她的“007”模式:早7点开始晚12点结束。两年多学艺时间里,“叮叮当当”成了专属“交响乐”。2001年,她又远赴刻瓷圣地——山东淄博拜师深造。
2003年,学成归来的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惊石艺术刻瓷工作室。《十大元帅》刻瓷肖像斩获国家级大奖,《齐白石》拿下了全国博览会银奖,作品直接出圈!
2013年,太原传统刻瓷成功晋级省级非遗。苗振洁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
苗振洁刻瓷作品《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之后几年中,她把云冈石窟、壶口瀑布、北齐壁画……这些山西骄傲,全都“搬”上了瓷器。
与此同时,她努力践行社会责任,开办艺术沙龙,走进公益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感受“毫厘之间展现大千世界”的刻瓷魅力。
“上岸”季!
刻刀尖上“卷”出未来
又是一年高考放榜季,苗振洁工作室里捷报频传。
文章开头“报喜”的两个姑娘都是苗振洁的得意门生,她们用自己的努力叩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王宇娜考上了长春大学美术学院,牛馨瑶考上了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她们将站在更高的起点,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
刻瓷课堂,收获满满
和她们一样“上岸”的听障学子还有很多。在今年四月份结束的2025年残疾人单考单招联合考试中,太原市聋人学校共有56名学生成功考取了心仪的大学。
“孩子们凭借一技之长,敲开了大学校门。” 太原市聋人学校校长付晋尉动情地说。在这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往往一待就是12年。“我们是‘眼睁睁’看着他们从儿童长成大人模样,和自家孩子一样。”
无声的世界里,绽放出璀璨光芒
“八年了,和我学习刻瓷的有上百个孩子,其中很多已经大学毕业了。”苗振洁骄傲地说,“他们掌握的远不止这门手艺,未来可能也不会以此为业,但这刻刀下磨砺出的坚强与毅力,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一凿一刻弘扬传统文化
此刻,在她的工作台上,新的瓷盘已勾勒出轮廓。学生们围聚着,指尖翻飞,用手语热烈讨论作品的纹样。那些被刻刀凿开的釉面之下,显露的不仅是千年刻瓷文化的肌理,更是通往未来的璀璨大道。
刻刀落处,梦想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