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山西人丨阎维文平遥唱“小白杨”,五十五载军旅情归故里
编辑:刘强 来源:智慧生活报网 发布时间:2025-08-09 00:00:18

前言:汾水淌过三千年,太行巍巍立脊梁;一捧黄土酿乡愁,四海星辰写华章。这片被晋商驼铃叩醒的大地,以陈醋的醇厚浸润赤子肝胆,用刀削面的筋道抻开闯荡天下的胸襟。从实验室破译科技密码的学者,到商海复刻晋商基因的传人;从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到捕捉时代光影的文艺星辰——我们追寻三晋儿女的奋斗坐标,看黄土地孕育的倔强基因,如何在异乡将“走西口”的胆识化作开疆拓土的锋芒。

每个黎明,我们都将见证:表里山河的魂魄,正被他乡月光淬炼得愈发透亮;散落五湖的四海乡愁,终将熬煮成点亮故乡的灯火。



阎维文,山西平遥人

总政歌舞团一级演员

男高音歌唱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作有《小白杨》《说句心里话》《想家的时候》《一二三四歌》《母亲》等

八月的平遥古城,晚风轻拂千年城墙。8月5日夜,迎薰门广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永远的小白杨”——阎维文从艺五十五周年回报家乡专场演唱会在此倾情上演。这位从山西平遥走出的“战士歌唱家”,在唱红《小白杨》四十一载、从军五十三载后,带着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积淀重返故土,为父老乡亲献上深情的歌声。演唱会命名“永远的小白杨”,既是对他艺术生涯的经典总结,也暗喻着这位三晋游子如同扎根边疆的小白杨,参天不忘根本。


汾河谷地走出的歌唱家

阎维文对艺术的执着,根植于家乡黄土地的坚韧。1957年8月26日,他出生于平遥县一个普通家庭。特殊年代里,家庭成分的阴影笼罩着他的童年:祖父新中国成立前经营小作坊被划为资本家,父亲为避抓壮丁曾购买国民党党员身份。这份历史让他早早尝尽人情冷暖。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1970年降临。13岁的阎维文考入山西省歌舞团,却阴差阳错成为舞蹈演员。毫无基础的他,利用一切时间苦练,甚至练到坐骨神经痛。两年后,山西省军区战士业余宣传队到歌舞团“支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72年,宣传队招收学员,阎维文以一曲《洗衣歌》赢得考官赞赏,却因家庭出身受阻。倔强的少年在参军申请书上毅然写下“坚决要求入伍”六个大字。军区司令被这简短有力的决心打动,大笔一挥写下“批准”。15岁的阎维文,从此踏上了军旅艺术之路。

在宣传队,他的歌唱天赋被领导发掘,并得到山西大学张教授的系统培养。白天练舞,晚上学唱,这个山西娃迅速成长为宣传队的台柱子。

艺术生涯的飞跃在1979年到来,22岁的阎维文考入总政歌舞团。初到北京,听到团里学员演唱意大利歌曲时,不识外文字母的他深受震撼,在日记中立下誓言:若两年内不能加入男声小合唱队,就打包回山西。凭借超常的付出,他仅用一年就从合唱队员晋升为领唱演员。

1983年秋,他在青藏高原海拔4700米的边防哨所,顶着严重缺氧完成独唱首秀,开启了真正的歌唱家生涯。


金声玉振五十五载

阎维文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小白杨》,诞生于1984年8月1日“庆祝建军57周年”文艺晚会。当时27岁的他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无人预料它会成为中国军旅文化不朽的象征。这首歌源于诗人梁上泉在新疆塔斯堤哨所的采风——一位锡伯族士兵带着母亲给的10棵白杨树苗扎根边疆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作曲家士心,他根据阎维文的嗓音特点谱写出动人旋律。41年来,《小白杨》传唱不衰,被官兵誉为“传唱度最高的军旅之歌”。阎维文常说:“没有部队,就没有阎维文,没有战士的掌声,就没有阎维文的成功。”他与边防战士的情感纽带,远比这首歌更为深厚。

在艺术道路上,阎维文不断突破自我。1988年,他在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勇夺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同年首登央视春晚舞台。从深情的《说句心里话》《想家的时候》到铿锵的《一二三四歌》《强军战歌》,他不断拓宽着军歌表达的边界;一曲《母亲》更成为歌唱母爱的世纪经典,每次演唱都催人泪下。

“战士歌唱家”的称号,更体现在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兵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他几乎走遍中国所有边防哨所,在极端环境中为战士歌唱:五次赴西藏演出,唱完一曲常需大口吸氧;1998年抗洪前线,他一天连演7场……

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得知26岁的烈士武文斌遗物中有自己的专辑,阎维文立即赶往灵堂,在烈士身旁唱起《心甘情愿》。才唱四句,这位身经百战的歌唱家便泣不成声——这或许是他艺术生涯中“唱得最难看”的一次,却闪耀着最真实、最崇高的人性光辉。


游子心系三晋故乡

阎维文对故乡山西的深情,刻在骨子里,流露于言行中。在公开场合,他常讲一口地道太原话,亲切逗乐全场。2013年中秋节,他专程回到平遥与乡亲们共度佳节,在古城客栈与粉丝亲切互动。

这份深情,在“永远的小白杨”演唱会筹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每个细节亲力亲为,力求为家乡父老呈现最高水准的艺术盛宴。他精心设计曲目单,巧妙地将山西民歌元素融入经典军歌之中,让熟悉的乡音与嘹亮的战歌在古城夜空产生共鸣。

为让更多乡亲共享盛会,演唱会创新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线上直播”模式:主会场设在古城地标迎薰门广场;分会场延伸至峰岩广场和游客中心;并通过抖音、视频号、B站等多平台进行全球直播。

豪华的嘉宾阵容——白雪的空灵、蔡国庆的阳光、乌兰图雅的豪迈、雷佳的深厚、王宏伟的高亢。这些顶级艺术家齐聚平遥,只为助力阎维文这场情深意切的归乡献礼。

始于山西黄土地的坚韧与质朴,不仅支撑阎维文走过艺术道路的艰辛,更帮助他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1988年,正值备战青歌赛的关键时期,妻子刘卫星确诊乳腺癌。他想放弃比赛全心照顾妻子,妻子却坚持:“你不参赛,我就不手术”。最终,阎维文含泪夺金,妻子也接受了治疗。当医生私下提醒刘卫星“很多患者遭遇婚姻变故”时,阎维文用行动做出最有力的回应——他自学烹饪钻研健康食谱,此后演出总把妻子带在身边。从15岁在宣传队相识,到如今相伴53载,这份始于三晋大地的纯真爱情,成为这位军旅硬汉人生中最柔软的注脚。

古城墙上的灯光渐次熄灭,但“小白杨”的精神永远常青。从平遥少年到享誉全国的“战士歌唱家”,阎维文用55年的光阴,践行着对艺术的忠诚、对军营的热爱、对故乡的深情。离场的观众轻声哼唱:“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这深情的旋律,将随着汾河水继续流淌,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永远回响、传承。

行业评价

阎维文是中国民族声乐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其五十五载艺术生涯以“战士歌唱家”的定位深入人心。他凭借《小白杨》《母亲》《强军战歌》等经典作品,将军旅情怀与民族精神熔铸为时代强音,其中《小白杨》更被誉为“传唱度最高的军旅之歌”。他坚持“为兵服务”的信念,足迹遍布高原哨所、救灾一线,用歌声传递军人气概与家国担当。其艺术贡献不仅在于舞台演绎,更通过创办民族声乐大师班推动声乐传承,创新编曲使民歌焕发现代生命力。德艺双馨的品格进一步奠定了其行业典范地位。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