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山西人丨贾樟柯:用镜头记录山西,让世界看见中国
编辑:刘强 来源:智慧生活报 发布时间:2025-04-06 21:53:25

前言:汾水淌过三千年,太行巍巍立脊梁;一捧黄土酿乡愁,四海星辰写华章。这片被晋商驼铃叩醒的大地,以陈醋的醇厚浸润赤子肝胆,用刀削面的筋道抻开闯荡天下的胸襟。从实验室破译科技密码的学者,到商海复刻晋商基因的传人;从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到捕捉时代光影的文艺星辰——我们追寻三晋儿女的奋斗坐标,看黄土地孕育的倔强基因,如何在异乡将“走西口”的胆识化作开疆拓土的锋芒。

每个黎明,我们都将见证:表里山河的魂魄,正被他乡月光淬炼得愈发透亮;散落五湖的四海乡愁,终将熬煮成点亮故乡的灯火。


贾樟柯:用镜头记录山西,让世界看见中国

微信图片_20250406214324.jpg

贾樟柯,山西汾阳人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

第七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

他创办平遥国际电影展

担任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院长

曾执导《三峡好人》《山河故人》《风流一代》等电影


从17分少年到国际电影大师


贾樟柯的成长轨迹,是一个关于“逆袭”的传奇故事。他1970年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这座小城的市井烟火与时代变迁,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底色。

童年时期的贾樟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第一次高考数学仅得17分,英语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然而,正是这种“边缘感”让他更早地转向艺术:高中时成立诗社,用文字记录青春躁动;在山西大学美术培训班的学习经历,则为他打开了电影的大门。

在备战高考的日子里,他偶然在录像厅看到陈凯歌拍摄的《黄土地》,黄土高原的苍凉与电影语言的震撼让他彻夜难眠。“原来摄像机可以这样对准土地,对准普通人。”

1993年,经过3次高考,他终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尽管专业与导演无关,但他自发组织“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拍摄短片《小山回家》。这部粗糙却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在香港独立短片展获奖,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1998年,首部长片《小武》横空出世,以纪录片般的真实质感聚焦小偷的底层生活,一举在柏林电影节崭露头角。这部作品不仅奠定了他的影像风格,也让他成为第六代导演的旗帜人物。

在汾阳老城墙下,贾樟柯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和即兴台词,创造了一种“粗糙的真实”。将往事回忆与公共空间交织的叙事,让西方影评人惊叹:“他拍出了市场经济浪潮中,中国县城青年的精神裸泳。”

贾樟柯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共振。从《站台》中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的迷茫,到《三峡好人》里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命运,他用镜头捕捉中国社会的裂变与阵痛。即便在商业与艺术的夹缝中,他始终坚守“独立精神”,坦言“不给钱的奖都是耍流氓”,坚持用资金支持年轻导演的创作。


国际影坛的“中国名片”

贾樟柯的成就,不仅在于作品的艺术高度,更在于他如何让中国故事被世界看见。他的电影屡次闯入戛纳、威尼斯等国际顶级电影节。2006年,《三峡好人》斩获威尼斯金狮奖,成为继张艺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内地导演;《天注定》在戛纳电影节拿下最佳编剧奖;2024年,《风流一代》第六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再次证明其创作生命力。

当《三峡好人》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国内同日上映时,贾樟柯曾感慨:“我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关心‘好人’。”他说,选择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上映是一种“象征性”行为,旨在让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能在市场上发声。

2010年,40岁的贾樟柯在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收获首个终身成就奖——荣誉金豹奖。面对这个殊荣,他坦言:“当时我特别伤感,因为我觉得这是在骂我。难道我已经七老八十了,要终身了?”为此,他专门致信影展主席,“我说我接受不了,我才40岁,我觉得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而金豹荣誉象征着一个人的终身成就,但我的职业生涯很长。”

主席的回复让他转变了认知,“他说其实我们就想打破这种看法。如果你有某些影片,足以不断启发人们,你已经有这个成就了。我一听,他这个说法也不错,另外一方面,确实也是个荣誉。年轻还是喜欢荣誉的,我就接受了。”

5年后,45岁的贾樟柯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斩获金马车奖,成为首位获此终身成就奖的中国导演。

与妻子赵涛的合作更是影坛佳话。1999年,贾樟柯为电影《站台》去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挑学生演员,却挑中了舞蹈老师赵涛。2011年,贾樟柯和赵涛宣布结婚。

《风流一代》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消息官宣后,有网友做过统计,除了拍《小武》时还不认识赵涛,贾樟柯职业生涯10部长片,赵涛是其中9部的女主角。赵涛不仅是他的缪斯,更以精湛演技成为国际影后。2025年,两人共同获得法国维苏尔国际亚洲电影节终身成就“金三轮车奖”,成为亚洲电影界的标杆组合。


用光影雕刻三晋大地的灵魂

山西是贾樟柯创作的根脉。汾阳的街巷、大同的工厂、黄河的涛声,在他的镜头下化作时代的注脚。

《站台》中县城文工团的漂泊,是改革开放初期山西青年的集体记忆;《山河故人》跨越数十年的叙事,隐喻着煤炭经济转型中的阵痛;《江湖儿女》长达7分钟的迪斯科长镜头,正是在他母校汾阳中学的操场拍摄;《风流一代》重回大同,记录千禧年初的市井烟火。

他是导演,也是中国电影生态的推动者。2017年,他创办平遥国际电影展,为独立电影和新人导演搭建舞台。5年来,这里走出了《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等佳作,缅甸导演赵德胤曾说:“平遥让亚洲独立电影有了取暖的篝火。”

他自2021年起担任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院长,提出“将课堂搬到文化现场”的理念,例如在平遥、贾家庄等地开展实训。他还在汾阳贾家庄推动建设了“种子影院”,这是中国首家乡村艺术影院,由废弃水泥厂改造而成,定期放映艺术电影并举办文化活动。

他的“山西性”还体现在美学风格中:方言对白、非专业演员的质朴表演、长镜头下缓慢流淌的生活节奏,无不渗透着黄土高原的厚重与真实。他说:“家乡的变迁像一场历史剧,让我学会用镜头思考人的命运。”

贾樟柯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与觉醒的寓言。从汾阳少年到国际导演,他用镜头记录时代裂痕,用行动重塑电影生态,更用赤子之心守护着山西的文化根脉。他的存在证明:真正的艺术,永远源于对土地的热爱与对真实的敬畏。

当他在《江湖儿女》结尾让女主角望向山西星空时,那不仅是电影的诗意留白,更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庄严承诺——在光影交织的银幕上,在机器轰鸣的煤矿深处,在平遥古城的砖瓦缝隙里,贾樟柯始终在寻找着属于中国的精神原乡。


贾樟柯金句:

1.家乡的变迁像一场历史剧,让我学会用镜头思考人的命运。

2.不要去迷信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机构,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证明自己的价值。

3.这个世界的人智慧应该不缺,少的是勇敢。


贾樟柯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标杆人物,其作品以深沉的人文关怀与独特的纪实美学享誉国际。他始终聚焦社会转型中的边缘群体,通过影片将时代巨变与个体命运交织,被誉为“历史备忘录”。其创作坚持本土视角,拒绝移民选择,展现了对故土的深刻眷恋与文化责任感。尽管作品因题材沉重引发争议,但他以“不迎合”的姿态坚守艺术初心,通过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等荣誉证明其国际影响力。他的电影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凝视,亦是对人性与时代的诗意注解。     来源:智慧生活报图文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