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有用科普
除了流感,这种病开始高发!4个行为是致命风险!
编辑:刘强 来源:智慧生活报网 发布时间:2025-11-12 23:54:52

国家疾控局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专家介绍,当前全国整体进入流感流行季,有23个省份处于流感中流行水平,并总体呈现南方高于北方态势。今年秋冬季我国流感的高峰期预计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初。

现阶段,检出的病原体均为已知常见病原体,没有发现未知病原体及其导致的新发传染病。

此外,秋冬季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的“三高”人群要特别注意保暖。

北京医院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汪芳提醒,季节变化时血压易升高,血管易痉挛,可能引发急性心梗、心绞痛,要注意监测血压,及时就医调整药物。


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疾病杀手

人们最害怕的疾病是癌症,殊不知心脑血管疾病才是如今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当前,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在中国达到每年26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随着天气变凉,早晚温差变化大,血压、血脂、血糖等都容易波动,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会显著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很多基础疾病往往在这个时候会诱发。

较大的温差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动脉粥样斑块容易破裂,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心肌缺血、血栓形成、心电紊乱等,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寒冷常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

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此外,冬季体力活动减少,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再加上寒冷季节排汗少、喝水少,也会增加心血管问题发作的风险。

4个行为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 极度愤怒

极度愤怒会导致心率、血压飙升。临床研究显示,一次剧烈的、爆发性的愤怒,在发作后的2小时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激增5倍,中风风险增加3倍。

■ 睡得少或睡得多

睡眠过少会扰乱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睡眠过多则可能与潜在的抑郁、睡眠呼吸暂停有关。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或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有关。北京医院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汪芳表示,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保持好心态,避免血压飙升,也避免血管过度收缩。

■ “报复性”锻炼

平时久坐不动,只在周末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增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每周进行3到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远比“报复性”锻炼一次要安全有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杨进刚介绍,提倡有氧运动,一般要让自己感觉稍微费点力,按照自己身体的能力逐渐增加强度,然后提升抗压能力,能够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 6时至10时剧烈运动

专家提醒,清晨6时到10时,老年人的血压可比平时高10到20毫米汞柱,这时如果进行快跑等剧烈运动,易引发心肌梗死。建议老年人早餐后1小时再运动。

心血管病发前12年就已发出信号

科学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发作前12年,身体就早已发出预警信号——不是胸痛头晕,而是身体的“懒惰”信号!

2025年7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美国医学会杂志 心脏病学》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早在发病前12年就已通过一个信号悄然显现,这个信号就是体力活动的减少。


这项研究历时35年,追踪分析了3000多名成人,其间多次评估他们的体力活动模式,发现两个关键现象:健康人群的体力活动会随年龄缓慢下降;在未来会得心血管病的人中,他们的活动量会更早、更快地“断崖式下跌”。

具体表现为:

  • 发病前12年:活动量开始悄悄减少;

  • 发病前2年:活动量的下降速度突然加快;

  • 确诊心血管疾病后:更容易陷入“彻底懒得动”状态,其发生率比健康的人高出78%。

这种趋势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都存在,但在心力衰竭上表现得最明显。

从防治角度来看,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体力活动减少可能是这个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信号之一。因此,体力活动减少很可能就是疾病悄悄埋下的信号。

4个标志预示着运动能力的衰退

2021年,《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65岁后运动能力越差,死亡风险越高,并且从去世之前10年开始,就会出现运动能力衰退的迹象。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综合三科(老年呼吸病专科)副主任医师张溪202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运动能力的衰老有4个标志。

  • 步行速度变慢

步速是综合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指标,体现了身体的适氧能力、心肺功能和下肢肌肉耐力,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0.9米/秒,若低于0.6米/秒,则说明肌肉萎缩较严重,是衰老进程的重要信号。

  • 握力使不上劲

抬、拉、拧、抓……这些基本动作都与握力有关,反映上肢力量水平,也影响全身力量平衡。60~64岁男性握力低于27千克,女性握力低于18千克;65~69岁男性握力低于25千克,女性握力低于17千克,都属于运动功能较差的情况。

  • 日常活动不便

低强度劳动能反映老年人的活动自理能力,如果穿衣、如厕、做饭、买菜等日常活动都受限,说明衰老加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理能力变差,如拧不开瓶盖、拎不动菜、洗不动小件衣服等,这会增加跌倒、失能、住院风险等。

  • 坐站能力不行

坐站能力测验是常见的老年人体能测验法,主要是测试下肢肌肉能力,具体做法是,站在椅子前,双手交叉放胸前,反复站立坐下。中老年人若能在30秒内完成25次及以上,说明下肢骨骼和肌肉力量不错,反之则说明衰退。

有氧运动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心肺耐力,运动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3~4次,每次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行、跳舞、游泳等。


50岁之后身体平衡力会明显下降,增加跌倒、骨折等风险,老年人可以通过接抛球、单脚站立、踮脚行走、走猫步等简单训练,或打太极拳、跳交谊舞等运动形式,锻炼自己的平衡力。

推荐每日摄入300~500克牛奶以及奶制品。经常晒太阳,一般一次照射15~20分钟。要坚持力量训练,尤其要注重锻炼握力,同时积极控制体重和腰围。

END

编辑 | 星仪

来源 | 本报综合自央视新闻

健康时报、科普中国等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