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地球上可观测的最亮彗星”近期进入公众视野!这是一颗“千年一遇”的彗星,它就是C/2025 A6(Lemmon)彗星(以下简称“莱蒙彗星”)。
10月21日,莱蒙彗星刚刚过近地点,11月8日还将过近日点。这段时间前后,它会在黎明或黄昏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匆匆现身,感兴趣的公众可一睹这位“天外来客”的风采。

10月20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拍摄的莱蒙彗星。 新华社发(钱泊羽 摄)
“今年最亮彗星”已现身
彗星本身并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虽然每年有很多颗彗星接近地球,但大部分因亮度不足或角度不佳难以观测。莱蒙彗星是今年以来观测到的最亮彗星,并且有望成为年度最亮彗星。
这颗彗星今年1月被发现,亮度从21.5等跃升至4至5等之间,其轨道周期约为1150年至1350年,是一颗长周期彗星。
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天文学会会员刘东宇介绍,莱蒙彗星极有可能是一颗来自奥尔特云的长周期彗星。奥尔特云是太阳系外围的寒冷边疆,保存着数万亿颗原始小天体,这类彗星也被称为“太阳系边缘的神秘访客”。

10月19日在四川省稻城县无名山拍摄的莱蒙彗星。 新华社发(戴建峰 摄)
发现之初,人们对莱蒙彗星亮度的期待并不高,但7月初之后,人们发现它的亮度已经超出预期,进而引发全球关注。
近期,不少天文爱好者成功观测并拍摄到这位“天外来客”,从公布的照片看,莱蒙彗星的彗核呈绿色,彗尾很长,呈淡蓝色。
就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而言,10月20日之前,莱蒙彗星日出前位于东方低空,在晨曦中现身,此后则主要在天黑后出现在西方低空。这颗彗星的可见性在各地区会有细微差异,部分地区可以在黄昏和黎明都见到它。总的来说,在经过近日点之后,莱蒙彗星在北半球会越来越难以观测到。
如何观测拍摄莱蒙彗星
经过近日点之后,莱蒙彗星在北半球会越来越难以观测到。在此期间如何观测、拍摄这颗彗星?
刘东宇提醒:“受阳光和大气情况影响,建议感兴趣的公众使用双筒望远镜搜寻。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不要直视太阳,二是注意彗星与飞机云的区别。”

10月22日在黑龙江省富锦市拍摄的莱蒙彗星。 新华社发(曲玉宝 摄)
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蒋晨明提醒,由于每天可观测时间窗口很短,感兴趣的公众在观测或拍摄时动作要快,器材、机位等都要提前准备好,尽可能远离城市,到无灯光影响且视野开阔的场所,如郊外、农村、山顶等。
由于星光微弱,建议使用赤道仪,连续间隔拍摄多张,再进行后期堆栈处理,以便还原更多彗星细节。
彗星真的是“灾星”吗?
在古代,彗星曾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被古人称为“扫把星”。
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记载了彗星的出现与人间祸福的关联。例如:
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九年,彗星见,或竟天。

《晋书·天文志》中对彗星的记载
这些记载让古人将彗星与灾难联系在一起。而在1066年,哈雷彗星现身,诺曼人将其视为“征服英格兰的天启信号”,威廉一世最终成功加冕。
这些所谓的“预兆”不过是古人对彗星的误解。事实上,彗星只是太阳系的“流浪者”,其轨道与人间祸福毫无关联,古人对彗星的恐惧源于对宇宙规律的未知。
在早期,天文学并未形成现代科学的一部分,而是在许多民族和文化中主要以占星术的形式存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用彗星来解释社会事件和地面上某些重要现象的例子。例如,公元前44年左右,凯撒大帝遇刺后不久天空出现了一颗彗星,当时的占星家认为最高统治者离世后他的灵魂升天成为了神祇。
打破人们对彗星的恐惧与牛顿物理学的发展有关。
以哈雷彗星为例,它与其他彗星不同,不是因为被某个人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而是因为哈雷计算出了这颗彗星的轨道。
哈雷是牛顿的好友,他相信牛顿的理论是正确的,他继承了这一理论并预言了这颗彗星的回归。在预测了彗星的周期之后,人们不仅见证了哈雷的预言成真,还追溯了76年前的记录,发现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76年周期的彗星事件。这一发现让人们意识到彗星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和天体一样,从科学角度来看都只是绕太阳运转的周期性天体。
彗星是怎么“形成”的?
彗星是一种绕恒星运转的冰质天体,主要由或致密或松散的冰与尘埃或岩石构成,尺寸通常在数百米至数十公里级别。我们可以看到的彗星均位于太阳系内,因为别的恒星系里的彗星太远了,看不见。
要成为彗星并成为太阳系里一抹独特的景色,这些冰质天体必须踏上一条冲向太阳的艰辛之路,并最终在烈日的照耀下分崩离析。
首先,太阳系天体能围绕太阳公转而不会掉进太阳,是因为它们有相对太阳的横向速度(轨道速度),天体以这个速度绕太阳运行时,太阳的引力与旋转的离心力抵消,就像链球运动员对球的拉力不会把链球拉向自己一样。

如今的太阳系已经相对稳定,因此大部分冰质天体都在远离太阳的近圆形轨道上安稳运行着,但在某些机缘巧合下,有些冰质天体可能会被因为撞击或别的作用而损失自己的轨道速度。如果此时它的速度不足以维持近圆形的轨道,就会开始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向它坠落。轨道也变成了离心率很大的椭圆形。
随着彗星不断接近太阳,来自太阳的光热辐射与粒子流开始加热并蒸发(或升华)彗星的表面,被蒸发出的水蒸气与随之被释放出来的尘埃在彗星本体的作用下围绕在彗星周围,让彗星本体(也被称为彗核)周围出现了一层模糊的晕,被称为彗发。

随着彗星逐渐靠近太阳,彗核的蒸发越来越迅速,彗发也变得越来越致密,其中的水蒸气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被电离成了氢离子与氧离子,而后者给彗星带上了一层蓝绿色的光芒。
为什么彗星拖着尾巴?
我们都知道太空是没有空气的,但真空中虽然没有空气运动形成的传统意义上的风,却有另一种风——太阳风。
太阳风是一种高速带电粒子流,由太阳表面发出,“吹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虽然太阳风非常稀薄,但随着彗星越来越接近太阳,越来越浓密的彗发还是在太阳风的吹拂下延伸向了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了彗尾。
也就是说,彗尾并不指向和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而是指向和太阳相反的方向。

彗发里的气体和尘埃被吹离彗发的速度不一样,因此在接近太阳时,有些彗星的彗尾会分裂成两条:一条主要由气体和离子组成,偏蓝色的离子尾。另一条主要由尘埃组成,更粗更亮的白色尘埃尾。
随着彗星愈发接近太阳,它表面的物质被愈发快速地剥离到太空中,彗发和彗尾也变得愈发凝实。在越来越强的阳光照耀下,彗星在近日点附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亮度,足可超过远日点的数亿倍以上。
彗星在运行过近日点以后,就会逐渐远离太阳,在这个过程中,彗星的尾巴和头发会先后逐渐消失,亮度也会越来越低,直到它再度运行过远日点,开始再次冲向太阳。
大部分天体的轨道都相对稳定,彗星也不例外。因此,彗星变亮又变暗的周期,也就是它回归的周期,是一个可以被计算出来的固定的时间。
END
编辑 | 星仪
来源 | 本报综合自新华社
杭州市天文学会、九派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