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有用科普
新“国补”来了!单笔最高500元!买什么能贴息?怎么办理?
编辑:姚志文 来源:智慧生活报 发布时间:2025-08-13 22:58:30

从今年9月1日开始的一年时间里,无论是日常生活性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购置家具家电或手机电脑等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或者是旅游、养老、生育、教培、医疗等服务消费,只要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其中实实在在花出去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每人单笔消费最高享受的贷款贴息是500元,多笔消费可以叠加享受。8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有关情况。此次贴息政策被称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又一次“国补”,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




哪些贷款可享受贴息?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贷款可享受贴息政策: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贴息标准是多少?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本金计算),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

贷款合同利率需要符合相应利率自律约定。

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贷款经办机构有哪些?《方案》规定的贷款经办机构包括全国性或跨区域的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5家业务规模相对较大的消费金融公司等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同时,为扩大政策覆盖面,鼓励地方财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对其他经营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消息发布后,国有大行陆续跟进,对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工作进行公告。8月12日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率先响应,宣布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8月13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陆续跟进,对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工作进行公告。另外,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股份行近日也陆续发布相关公告,宣布对符合要求的贷款进行贴息。


如何办理贷款贴息?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具体操作

  • 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的同时,只需增加一个操作,就是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

  • 对于已经签订的贷款,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来取得借款人的相关授权。贷款经办机构将根据实际消费情况,按照政策规定的要求来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额外操作。

例如,如果一名消费者使用个人消费贷款,在政策执行期内花了20万元用于装修、购置家具家电等消费品,假设该笔消费贷款年利率为3%,在没有贴息的情况下,他全年需要支付贷款利息是6000元,享受个人消费贷款一个百分点的贴息以后,最高可减少利息支出2000元,这样就可以获得1/3的利息补贴。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具体操作 

借款主体不需要进行贴息申请,只需按照正常的信贷流程在银行办理贷款。

  • 经办银行收到财政贴息资金以后,对经营主体已经支付的利息,一次性向经营主体返还对应的贴息资金。

  • 对于经营主体未来需支付的利息,贷款经办银行在后续按期收取时,直接扣除对应的贴息资金。

例如,一家餐馆在今年10月1日获得1年期的贷款90万元,用于引进设备、扩大场地等经营活动,可享受的贴息是9000元,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假设经办银行明年2月收到财政部门拨付的贴息资金,以此作为时点来划分,经办银行需向该餐馆一次性返还3000元贴息,将今年10月到明年1月的贴息结清。另外,明年2月到9月,每个月都会直接扣除当月贴息,经营主体每月可以少交750元的利息。



END

编辑 | 星仪

来源 | 本报综合自财政部网站

中国政府网、财联社等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