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4日)是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明天,也就是7月25日,并没有迎来农历七月初一,而还是闰六月初一。这是怎么回事?闰月又是怎么来的?
闰月是怎么出现的?
众所周知,公历是依照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来制定的,农历则是根据月相盈亏变化周期来确定。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它是兼顾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而制定的一种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
公历是以回归年为基础,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平均年长是365.2422天。
农历以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即朔望月为准,朔望月平均长度是29.53天,累积12个朔望月,也就是一个农历年的长度,为354天或355天。
农历年与一个回归年(365.24天)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这样算下来,春节有可能在夏天过。为了让两种历法保持同步,古人想出了“增加闰月”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问题。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历法时,为使每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一年的寒暑季节变化,采用“置闰”的方法,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这样一来,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就基本相符了,而多出来的这一个农历月就是闰月。所以,基本上每隔两三年就会出现一次闰月。
为什么偏偏闰六月?
2025年的闰六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偏偏是闰六月,而不是闰五月或闰七月?
“置闰”的规则可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
从立春开始,偶数排序的被称为中气,像夏至、大暑和处暑都是中气。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作上一个月的闰月,称为置闰。
包含大暑的农历月为六月,而包含处暑的农历月为七月。在今年的农历当中,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是中气大暑,农历六月之后的农历月只包含了立秋这一个节气,下一个中气处暑是在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所以六月之后的月份被称为闰六月,而包含处暑的农历月才被称为七月。
因为上一个月是六月,所以这个闰月就称为“闰六月”,共29天。
事实上,闰六月并不罕见,本世纪这100年里共有六次,分别是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
闰月会产生什么影响?
闰六月还会对传统节日产生影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程师王科超介绍,传统的农历节日所在的公历日期会相应推迟。比如,传统的七夕佳节,今年的公历日期是8月29日,比去年足足晚了19天。再比如,2026年的春节是2月17日,相应的公历日期非常晚,是近5年来最晚的一次。
此外,民间有“一年两六月,三伏不见天”的说法,很多人将近期的极端炎热天气与闰六月相关联,认为一般农历六月正值公历7、8月份里的小暑、大暑节气,是三伏天里最闷热难熬的时候。如果再加一个闰六月,是不是就会让炎热的时间加倍呢?
其实,“三伏不见天”并不是三伏漫长盼不到头的意思,而是指阴天以及雨天连绵不断,云层不消散,晴天比较少,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雨水较多。
“闰六月只是一种正常的历法现象,无关气候异常。”杨婧说。往年的气象数据也显示,闰六月和大暑期间的炎热程度没有必然关系。
专家介绍,闰六月的存在改变了三伏天在农历月份中的分布对应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三伏天炎热的本质。对于三伏天的设定,专家认为这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古人发现,庚日与五行中的“金”相对应,而“金畏火”,所以“伏日”要避开火旺的时候。这种将天文、气候和生活习惯相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END
编辑 | 星仪
来源 | 本报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