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有用科普
抗癌5年是个坎儿?有一种癌,25至45岁女性高发…
编辑:刘强 来源:智慧生活报 发布时间:2025-05-22 22:56:58

演员朱媛媛抗癌5年后离世的消息让人意外而痛心,同时也引发大众对癌症话题的关注。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外表看起来健康的人会突然离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癌症?为什么年年体检却还是查出癌症,而且一确诊就是晚期?


有一个事实是,癌症正在年轻化!

最近几年,社交网站上出现了很多抗癌的年轻博主,尤其是一些年轻女孩,不幸确诊宫颈癌。数据显示,2022年,在我国15至44岁育龄女性群体中,宫颈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二位。今天就来说说国人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之一的宫颈癌!


640 (2).png


宫颈癌患者越来越年轻

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全国、城乡宫颈癌发病重点人群为25~45岁女性人群,主要就是80后、90后。

2024年发表在《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也提示,我国宫颈癌年轻人群的发病率在各年度均呈上升趋势。

更年轻的00后对宫颈癌也不能掉以轻心。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率自20岁后开始上升,首发年龄集中在25岁,诊断为宫颈癌的最小年龄仅为17岁。 

宫颈癌早期有一定的隐蔽性。从HPV感染进展为宫颈癌前病变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从宫颈癌前病变进展为浸润癌需要10到20年,而且大部分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子宫浸润癌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宫颈癌年轻化可能和HPV反复感染有密切关系。高危型HPV更值得警惕,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是由高危型HPV感染引起。

性行为是感染HPV的主要途径。性生活初始年龄的变化、性观念和性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可能与宫颈癌的年轻化有关。研究表明,有性生活后的年轻女性常处于HPV感染的高暴露风险。另外,还有部分协同危险因素可以促使高危型HPV感染持续存在,并进展为宫颈癌,比如性生活过早、多性伴、多孕多产、吸烟或被动吸烟等。


这是一种可预防的癌症

研究表明,宫颈癌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要是发生肿瘤转移或复发,预后急转直下,5年生存率仅为16.5%。

目前,医学上并没有能够直接杀死HPV病毒的药物,但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癌症。2023年中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第2版)》提出了三级预防策略:

  • 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预防性HPV疫苗。

  • 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宫颈癌筛查。

  • 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对所有宫颈浸润癌患者根据临床分期开展适宜的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姑息疗法等。

根据上述指南及《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23 年中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第2版)》等多部权威指南推荐,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

未发生性生活的年轻女性接种HPV疫苗可获得更佳的预防效果,已发生性行为的女性接种HPV疫苗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不过要注意的是,所有接种过HPV疫苗的适龄女性仍需接受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并且与任何疫苗一样,HPV疫苗无法确保其对所有接种者均产生保护作用,也不能取代预防HPV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其他措施。


体检正常却查出了癌症?

如今,很多人都具备了防癌意识,重视体检筛查,但依旧有人年年体检正常却查出癌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教授张凯表示,这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早诊手段。目前大约47%的肿瘤早诊手段比较局限,难以在早期发现,比如淋巴瘤、卵巢癌等,从常规体检中很难早期发现。另外,有时尽管去体检了,但可能没用对方式,比如,拍胸片不足以发现早期肺癌。

二是间隔期。有些肿瘤“长”得比较快,比如对于肝癌高危人群来说,肝癌的早期窗口期很短(3到6个月),过了这段时间可能就发展成中晚期了,因此一年一次的检查不足以规避风险。

三是医师技术能力或职业疲倦等因素。张凯表示,要想针对性地做好防癌筛查,要先明确重点筛查哪些癌。


抗癌5年是一道坎儿?

演员朱媛媛经历了近5年的抗癌过程,很多人也说“抗癌5年是个坎儿”,对此,张凯表示这种说法其实是不科学的,以一些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如胰腺癌为例,5年可能很难评判治疗效果。

在统计癌症生存率时,之所以用“5年”统计为主要目标,主要有以下原因:

  • 大部分癌症在5年以后复发率会降到比较低的水平。

  • 癌症患者中以老年患者居多,用太长时间衡量没有实际意义,5年是个相对合适的节点。

  • 平均来说,5年是评估治疗效果相对客观的时间点,此时病情也更趋于稳定。


6种高发癌怎么筛查?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对所有人而言,可重点筛查这些普遍高发的肿瘤,尤其是前六种,筛查建议如下:

  • 肺癌

目前有很多指南推荐,年龄≥45岁且至少合并以下任意1条危险因素,都是肺癌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吸烟史,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吸烟年数)≥20包年,包括戒烟不足15年;长期接触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等高致癌物质;合并慢性阻塞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陈旧性肺结核等慢性肺病;一级亲属中有肺癌患者的;长期吸入二手烟或厨房油烟。

  • 结直肠癌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40岁甚至更早开始进行预防性筛查。推荐的方式是结肠镜检查或便潜血检查,便潜血检查最好每年做1~2次,同时要比普通人更重视饮食健康,少吃高盐油腻食物。

  • 胃癌

40岁以上且是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应尽早并定期做胃镜筛查。

  • 乳腺癌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建议40岁前进行筛查,绝经前以超声为主,绝经后女性以超声加钼靶为主,筛查间隔时间为半年到1年。

  • 肝癌

肝癌危险因素包括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史、肝癌家族史、铁过量摄入、黄曲霉毒素暴露等。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可视情况进行筛查:男性超过35或40岁后,建议每半年筛查一次腹部B超和甲胎蛋白AFP;女性超过45岁或50岁后,每半年筛查一次腹部B超和甲胎蛋白AFP。

  • 食管癌

建议年龄超过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的人每年筛查一次,可做内镜检查:长期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河南省、潮汕地区和太行山地区是食管癌三大高发地区,闽南、江苏省及四川北部也相对高发);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疾病史;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长期存在吸烟、饮酒、热烫饮食等生活习惯。


END

编辑 | 星仪

来源 | 本报综合自生命时报、央视新闻等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