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普
写在水果上的中国历史
作者:乔静涛 杨晓艳/文 乔静涛/摄 编辑:刘强 来源:智慧生活报网 发布时间:2023-07-05 11:40:06

  我们每天吃的水果,从何而来?古代水果地位如何?郑和下西洋“采宝”为何偏偏绕过了榴莲?从春秋战国到现代,我们用水果串联起中国人的山河变迁……7月2日9时30分,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省科技馆为大家带来一场以《写在水果上的中国历史》为主题的讲座。


1.jpg

主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宁可站着也不想错过。


  史军带着大家认识了人类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与水果有着无法剪断的关系。从三色视觉到复杂的味觉,从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到超市货架上的水果切片,从伊甸园里的禁果到多子多福的石榴,无论是人类的身体,还是我们的文化、政治、经济都与水果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与其说水果是人类按自己意志塑造的产品,不如说水果是人类发展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者。人类在改变水果的同时,也在因水果而改变。”


水果在古代不是主流
  如今,走进水果超市,琳琅满目的水果摆满货架,让人垂涎欲滴。若要让它与中国历史产生联系,似乎有一些困难。但水果的发展与进化,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古代的文化作品,乃至神话传说中,对水果的描述并不是很多。”史军介绍,这和当时社会形态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古代,尤其是农耕社会,产品多为自产自销。水果虽然营养丰富,但不易保存,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求,也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中国人善于农耕,再加上蔬菜相对易保存,在营养价值上和水果也不相上下,于是,蔬菜在中国古代成了主流。


2.jpg

现场提问环节,大朋友、小朋友都踊跃举手,希望专家为自己解惑。


  那水果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从文化作品中可知一二。
  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明荔枝是曾经的奢侈品,很难获得;苏秦说服燕王时,说燕国多的是大枣,就算不种地也能吃得饱饱的,说明水果在当时被认为是粮食的替代品,是可以果腹的食物。
奇异果、猕猴桃,一种水果的不同叫法
  由于不受重视,中国的水果发展一直以来都不是很顺利。有的甚至在中国都有原种,但都没有得到培育发展,直至被引种至国外,培育成功后,又传回了中国。


3.jpg


  猜猜苹果、草莓、奇异果、榴莲、西瓜、车厘子、香蕉中,哪一种水果原产于中国?
  答案是奇异果。奇异果其实就是猕猴桃。
  猕猴桃有不同的品种:中华猕猴桃、红心猕猴桃、新西兰猕猴桃等。早在2008年,新西兰召开的猕猴桃大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200余位专家一致认为,世界猕猴桃的起源在中国。也就是说,不管品种是啥,它的祖先都在中国。
  早在2600万年前的中新世,猕猴桃就已经生长在中华大地。唐代诗人岑参曾说道:“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唐代医书《本草拾遗》中也有猕猴桃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绘猕猴桃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的猕猴桃还一直处于野生的状态。


4.jpg


  1899年,英国人在中国最早收集野生的中华猕猴桃资源,并将其引种到英国和美国,并进行培育驯化,但由于带回去的都是雄株,没有结果,只能作为观赏植物。1903年,新西兰人从中国把猕猴桃种子带回自己国家,并成功培育出猕猴桃,当地人叫它“中国醋栗”,后来又因为它的外形和新西兰国鸟基维鸟(Kiwi)很像,又叫它“基维果”。
  1950年,新西兰猕猴桃面积增加到13公顷,随后便开始向世界出口。因为Kiwi的发音,猕猴桃又被中国人赋予了新的名字——“奇异果”。


古人用竹筒帮荔枝保鲜
  虽然水果在中国古代不受重视,但在贵族中,仍有因偏爱水果而千里迢迢往回运的例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这句诗,就描绘了杨贵妃为吃荔枝,不惜劳民伤财,仍要千里迢迢往回运送的事儿。
  荔枝来源于中国,最早在中国南方有种植,它在中国的栽培和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而后,荔枝才逐渐传入其他国家。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枝”,有“割去枝桠”的意思。
  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哪里来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著名的诗句让许多人猜想,荔枝是从岭南的广州来的?但是,只要做做算术题,就会发现这事儿不靠谱,从广州到杨贵妃所在的西安,距离很远。即便是现在有高速公路都得走1600公里左右。更别提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加上山路、峭壁,这个路程至少得3倍至5倍。
  如果乘以5,从广东到西安就将近10000公里。唐朝只能骑马,就算快马加鞭,跑个十来天甚至1个月都有可能。所以,杨贵妃吃的荔枝不大可能是从岭南运过去的。
  最有可能的原产地就是四川。当时的四川气候温暖,是可以种荔枝的。从成都到西安,路程就缩短了一半,井且从三国时期开始,诸葛亮一直想北伐,把出川的蜀道修得很完整,因此提高运输速度是很有可能的。
  那么,大家知道古代的荔枝是怎么运输的吗?
  有历史考证,荔枝先是在大木盆里种植,快成熟时连盆带树搬到牛车上。牛车运输一段时间后,遇到山岭,无法前行,就把荔枝从树上迅速摘下来,放到竹筒里,让信使背到身上,再快马加鞭运到长安。因为竹筒本身也可以保鲜,这样杨贵妃就能吃到新鲜荔枝了。
  当我们去考证水果的历史时,会发现非常有趣。运送荔枝这件事,暗藏了很多植物学知识。比如,竹子具备抑菌的作用,竹筒对荔枝呼吸是有保障的。


5.jpg


苹果真正被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
  现在最普遍的水果,要数苹果和梨了。但在古代的小说典故中,只提到了梨,如“孔融让梨”,小说《水浒传》中小哥卖的也是脆梨。其实,苹果真正被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中国古代,也种植一种类似苹果的水果,叫“柰(nài)”,也叫“绵苹果”。但它个头不大,也不甜,口感不太好,因此不受大众欢迎。“柰”的祖先是新疆的野苹果。在新疆野苹果被引入中原并培育成“柰”的同时,也被引入了欧洲,和当地的森林苹果结合产生了“西洋苹果”。但这种苹果也不好吃,又酸又小。
  和中国古代重视蔬菜不同,西方人比较重视水果。虽然苹果不好吃,但为了果腹,当地人会将其制成苹果派,或者多加糖制成果酱。


6.jpg


  后来,苹果又被引入美洲。在美洲,苹果最初也不是作为水果存在的,而是被当作酿酒原料。苹果酿成的酒,酸酸甜甜的,很好喝,度数也不高。后来,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还酿出了高度酒。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施行禁酒令,制作和贩卖酒精饮料都是违法的。这让苹果酒丧失了原有的地位,酒厂遭受致命打击,苹果园也跟着遭殃。为了不让大量的苹果烂在地里,果农开始销售苹果,并想出了一句广告词:An Apple a day,keeps the doctor away。即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从此走进人们的家中,逐渐成为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
  流传到现在,很多人都把这句广告语当成西方谚语。可事实上,苹果并没有那么神奇的功效。苹果营养丰富,富含有机酸、果糖、果胶、维生素、钾、钠、钙、镁、铁、锌等,都是人体所需要的成分,不仅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能够降低胆固醇。不过,它并不是万能的,其所含的营养成分也并不是最高的,如维生素C,苹果中的含量还比不过大白菜。


7.jpg


郑和下西洋时,榴莲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榴莲”两个字一说出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臭。这也许是榴莲遭受的最大误解了。
  郑和下西洋那个年代,榴莲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当时,跟随郑和出海的船员,有一位名叫马欢。他在《瀛涯胜览》中记录了当地的水果,其中就有榴莲:“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焉’(马来语音译),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则五六瓣裂开,若烂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可食,其中更皆有子,炒而食之,其味如栗。”当时郑和船队中的船员有不少留在了当地。由于中国人善于农耕,很多人开始种植、培育榴莲。如今,在新马泰地区,榴莲产业的“大户”,很多是华人。
  为什么榴莲没有被带回中国种植呢?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的国土范围内温度偏低,而榴莲的种植需要一个常年炎热的高温环境。榴莲的原产地,全年平均温度30摄氏度,甚少波动。
  我国是榴莲消费第一大国,为了实现“榴莲自由”,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引种榴莲。上世纪50年代,海南就“看上了”榴莲,如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在1958年就开始引种,但鲜有开花结果。2014年,中国果农在海南省从越南进口榴莲树苗进行种植,并于2019年获得成功。这也证明,我国的海南地区适合种植榴莲。今年,海南首批国产榴莲即将迎来成熟,预示着我国的“榴莲自由”将很快实现,平价榴莲不再是梦。
  大多数人接触最多的榴莲就是泰国的金枕头榴莲。作为最经济实惠的榴莲,金枕头榴莲果肉香甜,味道独特。但也正因如此,金枕头榴莲也让大家对于榴莲形成了刻板印象,觉得它是臭的。
  榴莲品种很多,并不是只有金枕头,也不是只有泰国有榴莲。味道香甜的朱雀榴莲,巧克力味的葫芦榴莲,奶油味的红虾榴莲,这些榴莲都来自马来西亚。
记者 乔静涛 杨晓艳/文 乔静涛/摄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