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小虫子咋这么多,走在路上,一张嘴都能吃好几只,烦人!”“骑车走在路上,小飞虫就往鼻孔、眼睛里钻,太难受了!”最近,太原的小伙伴们都能发现,走在街头,尤其是树木比较多的公园,可以说是飞虫满天,乘个凉的工夫,衣服上就能落几十只。到了晚上,路灯下的场景更是壮观,密密麻麻的小飞虫在灯光下飞舞、盘旋,令人头皮发麻。
最近为何小飞虫变多了?它是什么虫子,对人体有没有害?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治理它?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小飞虫是蚜虫危害性较大
“这类小飞虫叫蚜虫,又叫腻虫、蜜虫,老百姓又称它为油旱,是植食性昆虫。”山西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正高级工程师苗振旺对蚜虫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蚜虫之所以被称为小飞虫,是因为它个头不大,虽然不同种类的蚜虫身长也不等,但总体来说在一到十毫米之间。别看蚜虫个头小,它的危害可一点不小。
蚜虫以刺吸植物汁液为生,是地球上破坏性较大的害虫之一。蚜虫种类很多,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如栾树蚜虫、桃蚜、桃粉蚜、柏大蚜、月季长管蚜、柳瘤大蚜、秋四脉棉蚜、毛白杨蚜虫、中国槐蚜等。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几乎看不到蚜虫,可到了温暖的春天,这些蚜虫就开始成群地活跃起来,似乎是凭空冒出来的。那么,这些蚜虫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这就得提到蚜虫的繁殖习性了。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温暖干旱的环境,是蚜虫最喜欢的。蚜虫寿命很短,有的只可以活几天,有的可以活几十天,但极少有超过100天的。而且,它们也很难抵抗低温。因此到了秋冬季节,天气转凉时,蚜虫就会在植物上面产卵,以卵越冬。待到第二年春天破卵而出,蚜虫就会继续繁殖并危害植物。
一只雌蚜虫,一年可繁殖数以亿计后代
最近,有不少市民反映,太原市的街头、公园,小飞虫可谓铺天盖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进了蚜虫的“泛滥”?
太原市园林质量植保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张志梅介绍,去年冬天,气温不够寒冷,蚜虫卵得以安全越冬,使得越冬虫卵成活率大大提高。
同时,近期的温度条件也为蚜虫的生长繁殖及迁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偏高的气温、偏少的降水、较低的相对湿度对蚜虫的发生、繁殖非常有利。
具体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比较利于蚜虫繁殖呢?通过几组数据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蚜虫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要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要4—5天。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繁殖。
除了气候原因,蚜虫本身的繁殖能力也是其泛滥的原因之一。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蚜虫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20个世代。一只雌虫在春季孵化后可以繁殖数以亿计的蚜虫。这些世代之间并不是依次出现的,很多世代间会出现重叠现象。“也就是说,上一代蚜虫还没有消亡,下一代蚜虫已活跃起来了。”苗振旺解释。
另外,蚜虫的泛滥和城市绿化变好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城市绿化率较高,住宅小区绿化系统较完善,给蚜虫提供了广阔生存空间。还有一个原因是早期蚜虫的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的数量和种类较少。
蚜虫不害人,却招人烦
既然蚜虫是害虫,那这密密麻麻的蚜虫,飞舞在树木、花草间,会对植物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最直观的危害,植物会生病。
被蚜虫吸食掉汁液后,植物会缺乏活力,并表现出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疾病,如生长率降低、叶斑、泛黄、发育不良、卷叶、产量降低、枯萎以及死亡。此外,在进食过程中,蚜虫常常会将携带的植物病毒传播到宿主植物上,如马铃薯、谷物、甜菜和柑橘等,甚至可以导致植物死亡。另外,蚜虫的唾液对于植物也有毒害作用。
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在枝繁叶茂的大树底下,往往会有像油脂一样的黑点,密密麻麻的,人走过还会粘鞋底。有时,从大树下经过,还能感觉到树上落下细密的“雨点”。
其实,这些是蚜虫分泌的蜜露。
蚜虫在吸食植物汁液的过程中,会从中摄取它们所需要的氨基酸。但很多植物汁液中的氨基酸含量低、糖分含量却很高,为平衡自身的营养需要,蚜虫必须将过量的富糖液体通过直肠排出,这就是蜜露。
研究发现,一只蚜虫一生的排蜜量为2220微克,相当于一只小蚜虫体重(25微克)的90倍,一只成年蚜虫体重(320微克)的7倍。
蚜虫排蜜露,也看时间和温度。研究显示,蚜虫白天比夜里排蜜露的次数多,蜜量大;温度在18—30℃时,更容易排蜜露。
蜜露落在植物表面的蜜露,有利于真菌传播,从而对植物造成损害。此外,厚厚的蜜露覆盖在叶片表面,还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说了这么多对植物的危害,那蚜虫对人体健康有没有什么影响?
张志梅表示,蚜虫对人体健康并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其主要特点就是招人烦。它会飞到眼睛里、嘴巴里、鼻子里,还会落到衣服上。此外,蜜露常常会落到人的衣服上、车上,黏糊糊的,不好清洗。
喷药+诱捕灭虫也得悠着来
危害植物健康,又特别招人烦,那为什么不把它灭杀掉?“可不能这样做,否则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张志梅介绍,蚜虫是植食性昆虫,同时也是别的物种的食物,如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蚜狮、蟹蛛和草蛉等昆虫,都以蚜虫为食。如果把蚜虫消灭掉,那以其为主食的昆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变得难以生存,继而产生一连串不好的影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
近几年,太原市在对蚜虫进行消灭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都比较温和,主要包括春剪、悬挂诱虫板、药物杀虫、保护蚜虫天敌等。
其中,春剪,主要是剪除虫卵较多的枝条,减少越冬虫卵的成活率。
药物杀虫,则几乎贯穿蚜虫的整个活跃期。张志梅说,药物灭杀蚜虫活动,一般在三四月份就开始了,要持续到10月底。太原市小店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防治蚜虫,今年四月份以来,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在不同的路段进行药物喷洒工作。“喷的药剂主要包括烟碱苦参碱、吡虫啉、啶虫脒等。”张志梅介绍,不过,这些药剂不会直接灭杀蚜虫,其防虫的作用是缓慢产生的。
悬挂诱虫板,则主要是针对有翅蚜的。这类蚜虫比较喜欢黄色等亮丽的颜色,通过悬挂黄色的诱虫板,可以诱捕部分蚜虫。
穿深色衣、戴口罩和蚜虫保持点距离
看来,蚜虫不可能一夜之间被灭杀得干干净净,市民与蚜虫做伴的日子还得持续下去。虽然蚜虫对人体健康没有威胁,但也非常招人烦,我们该怎么做呢?
张志梅介绍,招人烦的这些蚜虫,多为有翅蚜,它们比较喜欢亮丽的颜色,如黄色、绿色等,因此如果外出散步、游玩,最好穿深色的衣服,并佩戴口罩,尽量远离树木多的地方,可以少受蚜虫的侵扰。居家时,要关紧纱窗、门窗,也可以喷洒一些卫生杀虫剂来灭杀蚜虫。如果蚜虫不慎钻进眼睛里,立即用清水冲洗;如果钻进耳朵,可以用棉球轻轻沾出。
其实,除了户外植物,室内花卉有时也会产生蚜虫,怎么办?专家提醒,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用喷壶喷洒叶片表面,既灭了蚜虫,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也可以采用1∶15 的比例配制烟叶水,泡12小时后喷洒,或用红辣椒50克,加水30—50克,煮30分钟,过滤后喷洒。
■ 链接
蚜虫与蚂蚁互惠互利好伙伴
蚜虫除了是一些昆虫的食物,还与蚂蚁、蜜蜂等昆虫有着不同寻常的共生关系。
蚜虫分泌的蜜露富含糖分,是蚂蚁非常喜爱的食物。当蚜虫“产出”蜜露后,蚂蚁赶来,就会用大颚把蜜露刮下,吞到嘴里。为了能够持续吃到蜜露,部分种类的蚂蚁会采集蚜虫的卵并储存在巢内以度过寒冷的冬季,到了春天又会将新孵化出的蚜虫搬运到植物上。还有一些种类的蚂蚁,甚至能够在自己的巢穴中用植物的根作为饲料来“圈养”大量的蚜虫。当这类蚂蚁要建立一个新的巢穴时,它们的蚁后会携带一个蚜虫的卵到新的地下巢穴重新建立起圈养蚜虫群。蚂蚁们通过赶跑蚜虫的天敌来保护自己所养的蚜虫。
蚂蚁这种“圈养”蚜虫的行为,就像在养殖奶牛,因此有时候这些被饲养的蚜虫又被称为“蚂蚁奶牛”。
蜜蜂采集花蜜制造蜂蜜,但一些针叶林中的蜜蜂也会采集蚜虫所分泌的蜜露来制造蜂蜜。
除了与昆虫共生,蚜虫还与一些菌类形成了共生关系,例如巴克纳氏菌。在几乎所有的蚜虫体内,都存在着巴克纳氏菌。
蚜虫无法从植物韧皮部获取维持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而其自身也无法合成这些物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蚜虫与巴克纳氏菌不仅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起,它们甚至成了互惠互利、生死相随的好伴侣。巴克纳氏菌为蚜虫提供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以弥补蚜虫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不足;蚜虫则为巴克纳氏菌提供它们自己不能生产的营养物质,以维持该菌的生存。它们离开了对方,都不能独立存活。
除巴克纳氏菌外,蚜虫身体内还存在其他十多种与之共同生活的细菌。 记者 杨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