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初唐诗人杜审言,是“诗圣”杜甫的祖父,襄州襄阳即今湖北襄阳人。杜审言一向自恃“才高”,极为“傲世”,也非常狂荡;名曰审言,而其“言”每多不“审”,常有“矜诞”出格之论。他曾经公开宣扬“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在文章、书法面前,屈原、宋玉这样的大师只配给我当个衙官,就是王羲之也得向我称臣拜师)。杜审言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举进士,早年曾与名士苏味道、李峤、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则天武后称帝时,已任吏部侍郎的高官苏味道主持官员选试,请杜审言参与“集判”阅卷,出来后竟说“味道必死”。众人惊问缘由,杜审言回答是“彼见吾判,且羞死”。能让一位同样的才气不凡的人羞死,或许仅为戏言,但狂妄至此也毕竟有点过分了。
杜审言举进士后,最初授职汾州隰城县尉,是个九品小官,隰城故址应在今山西柳林县西。可能就是在此期间,杜审言某次公出往返岚州,即今山西岚县、岢岚、静乐一带,写下了目前可知其人留在山西的唯一诗作《经行岚州》。
或许正是性格使然,杜审言跻身官场20多年,才由这个九品县尉升为七品洛阳丞。但未及两三年,在则天武后称帝的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坐事”(做错事了)而被贬官到吉州,即今江西吉安,当了一个管户籍、仓廪的司户参军。在这里,杜审言仍与“群僚”不合,第二年就遭到同事告状构陷,举报于上司周季童,将其抓起来“系狱”并准备处死。
孰料,杜审言16岁的次子杜并,居然“袖刃”(袖筒里藏了一把刀具)潜入,趁季童举宴“酒酣”时突然行刺,结果季童重伤,杜并被护卫当场砍杀。此举很快震惊了朝野,杜审言虽然口碑不佳,杜并的“孝烈”却获得不少人的夸赞,后来官至宰相的名士苏颋为其亲撰墓志,名士刘允济也著文以祭。就连重伤而最终毙命的周季童也在临死前表示“审言有孝子吾不知”,深感后悔。于是,早知杜审言才名的则天皇帝将其召还京师,准备重“用之”,又随口问道“卿喜否”,杜审言当即“蹈舞”而谢,并作《欢喜诗》颂恩,终于获得一个六品著作佐郎的帮闲官差。
唐中宗神龙元年,则天病危,被迫逊位,宠臣张易之等被诛杀,唐中宗复辟登基。杜审言又因交结张易之而被流放到峰州(远在今天的越南)。三年后,杜审言复职,任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主簿管理文书,继任修文馆直学士,成为撰写宫廷“应制诗”的御用写手,可惜几个月后即驾鹤西去。
杜审言临终,诗人宋之问等同去探视。到此时他依然声称,我此生“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吃尽了世道命运这小子的苦头),“尚何言”(还有什么说的)?“然吾在久压公等”(只是我活着压得各位太久),“今且死,固大慰”(无比欣慰啊),“但恨不见替人也”(只恨没有一个人能够接替我啊)!仙逝在即,仍如此肆无忌惮,口出狂言,自负之状真是呼之欲出。不过,杜审言在当时的确诗名卓著,作品甚丰,据说有文集10卷。可惜多亡佚,仅有收诗43首的宋刻本存世。
《经行岚州》
北地春光晚,
(北地的春光总好像步履迟缓,)
边城气候寒。
(边城的气候愈显得格外清寒。)
往来花不发,
(从过路到返回仍未见花儿开放,)
新旧雪仍残。
(新旧交叠的残雪依然缀满了郊原。)
水作琴中听,
(淙淙的流水如同悦耳的琴音,)
山疑画里看。
(莽莽的群山仿佛画中的景观。)
自惊牵远役,
(真畏惧陷身这远行的官差,)
艰险促征鞍。
(艰险中也只有紧催乘马频频加鞭。)
注释
诗中的“牵远役”,有牵累、羁绊于劳碌官差的意思。诗虽浅显如白话,却也言近意远,语势不俗,境界营造平中见奇,对仗巧致的比喻颇有特色,以音乐、绘画般的景色反衬内心的踟蹰,也自有一番别趣折射其间。从诗的描写看,岚州一带固然春光迟至,但曾经的山水生态还是相当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