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武瑞雄 统筹:景深
法院人的荣光是什么样?是法徽闪耀处,守望民之所向。也是阅兵场上,扛起家国担当。参加过阅兵的他们,早已把答案写进铿锵步伐、写进司法征程、写进一生的忠诚与信仰。
运城中院 陈家春
在今年的九三阅兵仪式上,民兵方队惊艳亮相。这支方队全部由女民兵组成,她们来自当年全国主要抗日根据地,连接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荣光。
行进的方阵中,受阅队员陈家春身姿挺拔、目光如炬,铿锵步伐尽显昂扬风采。她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服役,如今是运城中院的一名司法警察。
铿锵玫瑰,英姿飒爽。这背后,是万千次的磨砺,是汗水、伤痛与坚持。
“最难忘的,是那次高强度合练。天气闷热,光是站着汗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天安门前正步走的距离虽然只有96米,但一趟路线走下来是一公里多。我们连续走了四个来回,接近十公里。走到最后,腿已经快不会打弯了,腰也不受控制地晃,耳边只有战友大口大口的喘气声。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人松懈。回去的路上,总教练带我们唱起了《祖国不会忘记》。当唱到‘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时,我的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所有坚持的苦与滚烫的光荣,在那一刻,彻底融为了一体。”
“别怕吃苦,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这信念始终伴随着陈家春。身为民兵,也是司法警察,她肩负保家卫国的职责,也坚守维护公正的使命。她的每一步,都写满担当;每一程,都闪耀信仰。
介休法院 王金荣
双重使命的责任与荣光,介休法院司法警务辅助人员王金荣也深有共鸣。
在今年的九三阅兵仪式上,王金荣昂首前行,自信而坚定。他不仅代表千万预备役战友接受检阅,也代表无数坚守司法一线的同仁展示过硬作风与担当。阅兵,亦是阅魂,展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采,更是东方大国的威仪和14亿人民的精神风貌。
以坚定的行动告慰先辈。“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今天,由我们接力传承!”
“当方队经过观礼台时,我看到抗战老兵们缓缓抬起右手,庄重地敬起军礼。他们的眼神依然炽热,腰杆依旧笔直。阳光照在他们胸前的勋章上,闪闪发光,我的眼眶一下就热了。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他们年轻时的模样——在炮火中冲锋,用热血守护这片土地。如今,他们用微微颤抖却依然坚定的手臂,把那份不变的信念传递给我们。我们踏着正步前行,在与他们目光交汇的刹那,仿佛完成了一次无声的接力。老兵的精神从未褪色,我心中的澎湃与敬仰,久久不能平静……”
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是王金荣的高光时刻。但这份荣光不是终点,而是践行司法使命的新起点。“无论做什么,都以极致标准要求自己”,这份自律,源于精神的接续和信念的传承,他始终坚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山西综改示范区法院 渠浩波
平沙莽莽,铁甲轰鸣。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训练基地将士们列阵阅兵场,接受检阅。渠浩波站在防空反导作战群-地空导弹方队中,他目光坚定,站如劲松。“受阅一次,终身光荣”,阅兵荣光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
“为了做到排面整齐划一,训练时我们拉了五条线,从头盔到脚尖始终要保持一致。一小时不动,两小时不晃,三小时不倒。为了精准规范每一个动作,我们常常脱去上衣,在烈日下一遍遍调整。朱日和的阳光非常毒辣,不过几天,大家的身上就被晒得泛红蜕皮。到了后期全装训练,每个人都要穿戴整齐,再带上十几斤重的装备。一场训练下来,双腿沉得像灌了铅,身上的衣服轻轻一拧就是水。还要对着太阳练‘瞪眼’……那些日子里的每一个细节,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部队铸就了渠浩波不怕吃苦、攻坚克难的品格,也让他更快适应了身份的转变。进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法院后,他更加明白:坚守或许不为人知,却重如山河。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正源于那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付出,就像再难的动作练过千百次,也就成了自然。万事成于坚持,贵在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每个岗位各有其责,每个人尽一份力,便是推进新时代审判工作的磅礴动力。
大同中院 宋连余
如果说一次阅兵一生光荣,那参加两次呢?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宋连余作为陆军学员方队的一员正步走过天安门。他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标齐、对正、整齐划一”。直到受阅结束,全员登车窗帘拉上的瞬间,压抑的激动终于释放,队员们欢呼、拥抱,笑着笑着,就哭了。
2015年“9·3”胜利日大阅兵,抗战老兵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当时,宋连余就在方队中以受阅队员、教练员、分队长的身份见证这历史性时刻。
“阅兵前夕,我陪同一位远征军老兵走进宾馆房间时,他突然停下了脚步——床上放着一套按照当年部队番号和样式仿制的军装。老人眼含热泪,缓缓走到床边,颤着手捧起军装,轻轻抚摸每一个细节。‘值得了,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他哽咽着喃喃自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心底奔涌的情感:祖国从未忘记,人民从未忘记!阅兵当天,当载着老兵的车队驶过天安门时,他们用力举起颤抖的手敬礼致意。观礼台上,大家自发起身回礼,掌声如潮、久久不息!”
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大同中院执行局干警的宋连余,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深深融入血脉、浸入灵魂、担当作为,做实做优执行工作,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以行动镌刻下属于这代人的奋斗印记。
阳泉中院 郭严旻
2025年9月3日上午,受阅战机划破北京的晴空。阳泉中院立案二庭(信访处)庭长(处长)郭严旻正在北京出差,他驻足抬头,热血奔涌,不禁回想起26年前国庆50周年阅兵的宏大场景。那时,他身为飞行员方队的一员在世纪之交的庄严时刻见证荣耀,铭刻辉煌。
“1999年盛夏,北京阅兵村地表温度突破60℃。我们头戴三斤重的飞行头盔,脚蹬四斤重的皮靴,身着秋衣裤和连体服,每个毛孔都在冒汗。汗水流进眼睛,火辣辣的;灌进皮靴,浸泡着磨破的血泡,疼得人钻心。酷热难耐时,我想起冬季训练,汗水在发梢结成了冰碴,湿透的毛衣毛裤散发着水蒸气,呼出的热气在胡子、睫毛上凝结成了白霜。冬去夏来,就这样——我们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听着同一口令;把对祖国的赤诚融入八千多个小时;一步步走向晨光,走向天安门,走向光荣与梦想……”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是郭严旻1999年听得最多的旋律,伴他日夜前行,给予他信念、毅力、激情与责任。那些年淬炼出的意志品格,在岁月锤炼中愈发坚韧。如今从事信访工作,郭严旻面对的不仅仅是案子,更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深知,要坚持法治思维和为民情怀,努力化“信访”为“信任”,以更大司法智慧和担当,回应每一份群众期盼。
晋城中院 李贵德
1981年秋,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演习在华北大地拉开帷幕。演习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分列式,陆空装备体系集体亮相,是人民军队一次精彩的亮剑。
晋城中院退休干部李贵德彼时是坦克方队基准车驾驶员。他顶着驾驶室的高温、噪音和灰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组织交给的任务,必须圆满完成”。
“阅兵,从来不是可大可小,更不是可有可无,它是一种总结,一种警示,一种动员!虽然当年条件艰苦,我们依然昂首挺胸,以最坚定的姿态向国内外展现中国军人的铁血风貌;用不断升级的装备、过硬的训练、强劲的作战能力,亮出中国军队的成长与力量。阅兵,让全国人民的腰杆更挺、底气更足;更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如钢铁般坚不可摧、不可动摇!”
每一次观看阅兵,都有新的感动。“我军装备更新越来越快,战斗力正在飞速提升”。这是李贵德最真切的感受。“过去我们没有的,现在有了!别人没有的,中国也有了!”
军中二十载砺剑,法院二十载为民。如今,李贵德虽已卸下重任,但那份忠诚与热爱依旧纯粹、坚定。在他看来,为国奉献,就是全力以赴倾注所有热情、心血和精力,无怨,更无悔。
铭记,奋斗!前进,必胜!
这赤诚永远滚烫,永不褪色。这信念永远向前,永远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