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那篇《二十四孝》,对鲁迅先生的主题寓意没有多深理解,只是一味的对那些二十四孝的人物故事感兴趣,有一种瞠目、好笑之感觉,然后教条的背诵一些中心思想、写作手法之类文字。以后再次回头读那篇文章,才悟出一些道理。其实,鲁迅先生对于二十四孝故事还是持有一种批判的接受观点:取其精华、舍弃糟粕。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守正编录,一说是其兄郭居敬,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有些故事,查有其人,而无其事。
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等。自秦代后,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宋金元时期,由于受儒家伦理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影响,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一般认为元代后期郭守正编订《二十四孝》,就是汇集唐宋时期以来民间流传的孝子故事,整编为“二十四孝”。事实上,大量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北宋中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出现了相当成熟的“二十四孝”。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河北、陕西和甘肃等地考古发掘了100多座宋金元时期带有孝子图像的墓葬,出土了各种各样关于“二十四孝”的文物形式,如墓葬壁画、砖雕、泥塑、陶塑、线刻石棺等。
永济市地处晋南,古称蒲坂,是中华文明摇篮之地,尧舜曾建都于此,自古以来,德孝优秀传统文化亘古相传。在市博物馆里就珍藏一件国家级珍贵文物——金代线刻二十四孝石棺,见证着二十四孝文化的传播。
据资料记载,石棺于1979年出土于永济县(今永济市)张营乡北阳村一座金代砖券单室墓中,墓葬呈东北走向,墓室不大,棺的两旁只容一人,前后略留空隙,陪葬品没有记载,石棺移至县博物馆保存至今。石棺为青石质,通长220厘米,宽85—110厘米,高75—138厘米。由棺身、棺盖、棺底及承托底座组成。
棺身外侧两棺帮线刻二十四孝图,每侧十二图,均有方框分隔,每图皆有文字榜题。
石棺前档板依棺身呈梯形,中辟一可以启闭的方形双扇小门,环门四周线刻卷草纹,下部线刻牡丹花叶纹,左右两侧各线刻一侍女立像。门下刻有题记,右侧为孝男、孝妇名姓:儿男姚吉 儿男姚准 儿男姚隐 新妇张氏 新妇杨氏 新妇樊氏 ;左侧为殡葬日期、石工姓名及阴券文:贞元元年十月十四日埋殡了棺郭于降州 稷山县石匠董博士造 价钱伍百贯 后人卖了 永劫不作人身。后档板亦为梯形,中部线刻方形双扇小门。
棺盖为覆瓦形长方石板,顶部磨棱素面,两侧底棱面线刻花卉卷草。
底座承托,由四块长方浮雕石条组成,前中为虎头,虎头两旁各为一力士,其余三面浮雕莲瓣托起。
棺首是如意云纹半圆形,与棺盖用一榫卯相连,面上线刻两飞天图像。
整个青石棺雕刻精美,做工考究,各个部件用榫卯组合,阴刻槽内有部分朱砂痕迹,可以断定当时石棺外表饰有华丽彩绘或朱砂。
石棺的左右棺帮上,以划框分幅的形式,绘刻了二十四孝图,左右棺帮各十二幅,分上下两排,每图各标内容题记。题记及刻画图案内容如下:
左边棺帮从前向后依次为:
题刻“王武子”,框内三个人,左侧老夫人王武子母亲盘坐于床榻上,面前放置一碗羹汤,中间站一女子,伤心状与老夫人看向左侧另一女子,那一女子王武子妻正用一把刀割向她的股部,其面前盘中还有两只汤碗。内容取自“王武子割股奉亲”故事。
题刻“刘殷”,框内二人,左上方一身着铠甲仙人立于仙云之上,左手竖起大拇指,面向右下方少年刘殷,刘殷跪在地下,双手祈求状,面前有两捆蔬菜。内容取自“刘殷行孝”。
题刻“田真”,画中一棵树枯萎干枝,地上几件物什,一团火,左侧二人,右侧一人,皆站立举袖做掩泣委屈状。取自“田真兄弟分家和睦”故事。
题刻“杨香”,画中左边山坡上杨香骑于老虎背部,死命抓住老虎,右侧杨香父亲扭头做奔逃状。取自“杨香扼虎救父”故事。
题刻“刘明达”,画面三人,左边一位头戴宋代长翅膀幞头官帽的官员骑在马上,怀中抱一婴孩,后站立一随从手捧银两,右边站立一位夫人,双手前伸,痛哭状,欲索回婴孩,画中没有出现行孝主人公刘明达。取于“刘明达卖儿侍母”。
题刻“王祥”,画面二人,右侧河岸边一老者佝偻着身子,左侧树下河冰上,王祥赤裸上身,挽起裤腿,卧于冰上,身边有鱼跃出。取于“王祥卧冰求鲤”。
题刻“袁觉”,画面三人,左侧袁觉父亲一手指向远处,一手掩于胸前,似乎在解释什么,面前孩童袁觉手里拉着一副担架,回答话语,左上角不远处草丛里,衣着单薄的袁觉爷爷蜷腿作于地上,可怜悲泣状。取于“原谷谏父”行孝故事。
题刻“赵孝宗”,画面四人,左边赵孝宗与其弟畏缩站立,双手作揖在祈求,右边坐一彪形大汉,旁边有带刀手下。取于“赵孝宗舍己救弟”故事。
题刻“孟宗”,画面孟宗哭泣跪于竹子前面,一手掩面,一手抓竹,边上放一竹篮。取于“孟宗哭竹”故事。
题刻“姜诗”,画面二人,左边年轻姜诗夫人肩挑两个瓦罐去挑水,右侧姜诗站立,挽袖持一捕鱼工具。取于“姜诗孝亲,涌泉跃鲤”故事。
题刻“王怖”,应为王裒(pou),古代取发音相近。画面二人,坟丘旁边地上躺着王裒,双手捂住地下,左上边天空中雷神于云中击打出雷声。取于“王裒闻雷泣墓”故事。
题刻“老来子”,画面二人,左侧老来子单膝跪地,双手打恭,嘴上咬一小木棍,上面一玩具转物,地上几件玩具,面前其老父亲坐于树下软座上指着他,喜悦状。取于“老莱子戏彩娱亲”故事。
右帮自前至后刻画人物依次为:
题刻“鲁义姑”,画面五人,左侧一位官员骑高头大马,旁边一位手下官兵,对面一位女子(鲁义姑)怀抱、手拉各一小孩,中间一堆一捆物件。取于“鲁义姑舍子救侄”故事。
题刻“蔡顺”, 画面二人,左侧蔡顺毕恭站立,双手向拱,面前一满面胡须大汉,手持宝剑,喝问状,中间一个竹篮与一捆柴火。取自“拾葚异器”故事。
题刻“鲍出”,画面三人,左边鲍出身背竹笼,老母亲坐于笼中,对面一人站立,手持长刀。取于“鲍出贼营救母”故事。
题刻“睒子”(应为郯子),画面二人,左边一猎人,左手持弓,右手举宝剑,对面郯子身披鹿皮蹲于地上,手中握着一支箭。取于“郯子鹿乳奉亲”。
题刻“郭巨”,画面三人,左侧郭巨夫人怀中抱着自己孩童,右侧郭巨手持铁铲,一手指向夫人,中间土坑中出现黄金等物品。取于“郭巨埋儿”故事。
题刻“闵子愆”(闵子骞),画面四人,左侧闵子骞父亲身着棉衣坐于一轮车上,面前闵子骞双手作揖躬身恳求父亲,其后闵子骞继母一手牵一孩童,一手拿一块装有芦花布件。取于“闵子骞单衣顺母”故事。
题刻“丁栏”(丁兰),画面三人,左侧老夫人坐于扶手木椅上,右侧丁兰毕恭作揖,身后其夫人站立,中间地上一件食盘,盘中几碗饭菜。取于“丁兰刻木事亲”故事。
题刻“曾参”,画面二人,庭院台面,左侧曾参母亲坐于一圆鼓形座上,面前曾参站立,鞠躬作揖。故事取于“啮指痛心”。
题刻“韩百榆”,画面二人,左侧韩百榆母亲双手握一支长的拐杖,面前韩百榆背后一担木柴,打躬作揖,哭泣状。故事取于“韩伯俞泣笞伤母”。
题刻“曹娥”,画面中,江边树下,曹娥手拄木棍,痛哭寻找,江面上其父亲浮现。故事取于“曹娥哭江寻父”。
题刻“董永”,画面二人,地面上董永拱手答谢,面前一堆物件,面前云朵上站立一位仙女。故事取于“董永遇仙”。
题刻“舜子”,画面中,青年舜在耕种,他手扶木犁,两头大象在拉犁,空中几只小鸟在播撒种子。故事取于“舜耕历山”。舜,号有虞氏,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和弟弟象曾多次想害死他,舜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替他撒种子。
石棺的年代,由于题刻“贞元”,曾一度认定为唐代,即唐德宗李适的年号,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后期经过考证,此“贞元”应为金海陵王的年号。金海陵王完颜亮在位共有三个年号,分别为:天德5年(1149-1153)、贞元4年(1153-1156)、正隆(1156-1161),墓葬埋葬时间应为金海陵王贞元元年,即1153年。由于墓葬留下记录资料较少,只能做简单推断:一是墓葬的形式,为空间较小的单室砖墓,墓室有一般的仿木结构,为典型的宋金砖墓。二是从石棺上的人物服饰可以断定,如线刻妇女的襦裙明显比唐代的短一些,袖子窄一些,襦的下摆也比唐代的窄一些,裙子则相对于唐代来说更加修身,没有唐代妇女那种宽大肥美;线刻男子官员头戴的幞头官帽,其中“刘明达”与“鲁义姑”刻画中的两位官员,明显的头戴宋代长帽翅幞头官帽。另外,永济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张青晋先生考证,其中“刘殷”一幅,“殷”字缺末笔,乃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讳,尽管永济地区当时已归金廷统辖,但永济一地多宋遗民,避“殷”字讳是可以理解的。
山西是金元墓发现较多的地区之一,以孝子故事为题的绘画、雕刻作为墓室的装饰,屡见不鲜。金兵入侵黄河中原地区后,这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遭受了极大破环,至金熙宗完颜亶、海陵王完颜亮的汉化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推进女真社会发展和金朝封建化的措施,为金朝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代统治者倡导儒家的思想核心“孝道”,也是保障社会安定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这里的百姓生活稍微安定后,思想上也需要找回宋代时的儒家正统,因此这种孝文化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指导,这种题材被广泛应用也就不足为奇。 ( 吴军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