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断崖式降温”来了
作者:丁婷婷 编辑:姚志文 来源:智慧生活报 发布时间:2023-11-06 08:55:41

 cb15bb06c_1.jpg

图片 冷空气“冲业绩”,市民“暖和”出行。 记者 高万军 摄


  

上周末以前,晴热大剧持续上演,我国中东部热得有些离谱,多地接连打破11月最高气温纪录,山东、河南等地出现大面积30℃以上区域,暖如初夏。进入11月,大概冷空气有些看不过去了,铆足了劲蓄势待发,准备冲一波“业绩”。

  11月3日,今年下半年首个寒潮预警“现身”,11月5日,中央气象台四预警齐发——暴雪橙色预警、寒潮蓝色预警、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我国多地上演换季式、断崖式降温。此次寒潮来势汹汹,厚衣服还没拿出来的伙伴儿要抓紧时间翻箱倒柜了。

近期暖到破纪录冬季“缩水”明显
  11月3日,在中国气象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10月全国平均气温12.2℃,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11月初,我国大部气温依然偏高,华北、黄淮、江淮、西北等地区再次追平或打破11月最高气温纪录。
  暖到破纪录,导致不少地方入冬进程延缓。这不,前几日,中国天气网推出了全国入冬进程图,“冬姐姐”这趟车还真是有些“晚点”。
  从进程图上看,截至11月2日,我国仅有黑龙江、吉林、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大部以及川西高原一带步入冬季。相比常年,这些地区的入冬时间已偏晚,部分地区偏晚超过5天,而辽宁、北京、天津、山西等地本该在10月完成秋冬转换,结果也没如期搭上“冬姐姐”的车。
  中国天气网盘点大数据发现,不只是今年,近六七十年里,我国不少地方的冬季都在逐步推迟。那冬天是不是正一点一点地“缩水”呀?
  还真是。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表示,在四季变化中,冬季缩水尤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我国四季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地入春、入夏时间呈现提前趋势,而入秋、入冬时间在推迟,相对来说,夏季变长、冬季变短更为明显。”
  据中国天气网介绍,11月3日—10日,有三股冷空气轮番来袭,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陆续跳水,京津冀等地可能就此开启入冬进程。
  在我省,受冷空气影响,未来几天有大风降温天气。
  11月6日,全省天气晴天间多云,大部分地区有4—5级,短时6—7级西北风;北部及中部山区最高气温跌至个位数,中部其余地区及南部最高气温维持在9—14℃,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跌至零下。
  到了7日,全省多云转晴天,中南部局部地区有小雨,北部和中部山区最高气温维持在9—14℃,中部其余地区及南部的最高气温有所上升,在14—20℃。
  8日,全省晴天间多云,北中部将刮起4—5级,短时6级西北风,气温稍有回落。

天冷起床困难可以赖会儿床
  “起床难,难于上青天。”天气一冷,起床困难户就多了起来。有研究“说”了,起不来,真不怪你,得怪这变冷的天气。
  多家权威机构的研究都表明,气温会影响睡眠,秋冬季节会睡得更久,夏天则睡得更少,而这和能量消耗有关。赖会儿床可能是在节约能量。
  你还真别说,赖会儿床对健康很有益。近日,国外有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闹钟响后再打个30分钟的盹儿,赖会儿床,或可改善大脑认知表现,减少身体疲倦感和一天的情绪状态,还能给心血管系统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给全身肌肉和关节一个苏醒的信号。
  对此,有网友表示,睡得最好的一觉,往往在被按掉的第二个闹钟和不得不起的第三个闹钟之间。
  这下可以“明目张胆”地赖床了,但是这个床不是你想怎么赖就可以怎么赖的,还需要讲究科学方法。
  起不来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杜绝晚睡、熬夜,保证充足睡眠,22时左右就应该拉上窗帘、关灯睡觉,实在睡不着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做一些冥想,放松身心。
  睡了一晚,早晨醒来后,最好先安静地躺几分钟,然后慢慢伸个懒腰、做个深呼吸,再缓缓坐起来。赖床虽好,但可不能没完没了地躺在那刷手机,时间上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此外,饿了、想上厕所的时候该起还得起,千万别为了赖床而赖床。

大幅度降温护好四部位
  11月8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这几日,在冷空气的加持下,气温应声而落,空气中都充斥着浓浓的寒冷感。在大幅度降温这种天气下,要重点保护好人体这几个部位。
  首先是头颈部,寒邪来袭,“首当其冲”。若头部受寒,阳气特别容易散失。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头部受寒血管收缩,易引起血压飙升或大脑供血不足。而颈部有3个以“风”命名的重要穴位,分别是风池穴、风门穴和风府穴,是风邪最易入侵的门户。
  其次是腰背部。腰在人体阴阳属性中属阳中之阳,是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而背部是督脉循行的地方,主一身之阳气,调节阳经气血运行,不能受寒。
  此外,还有双脚和膝盖。双足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有“寒从足下起”一说。而膝关节没有丰厚的脂肪和肌肉保护,血液供应较少,对温度和湿度都非常敏感。 记者 丁婷婷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