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及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大约3/4的心理障碍都出现在这一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中小学生抑郁症的罹患率不断上升。那家长如何尽早发现孩子是否有抑郁倾向以及如何预防呢?
■案例描述
张静(化名),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她从小生活比较独立,和父母关系比较疏离,从小学一年级就是一个人上下学,在三年级时由于老师误解并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了她之后,就开始不愿意说话,升入初中发生过同类事情后,更加不愿意融入学校生活,最近一段时间情绪低落,不愿意说话,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内心十分痛苦,有厌学倾向,并伴有自伤自残的行为,最近休学在家。
■案例分析
张静的案例不是个案,青少年有抑郁倾向的在咨询的占比中较大,可能很多家长认为他们就是敏感、娇气,没事找事,内心太脆弱等等,这就是张静在学校发生了事情后认为家长不能理解她的感受,因此再遇到类似事情后不太愿意跟家长沟通的原因。这样的抑郁情绪没有办法流动起来,因此张静就一直被坏情绪裹挟着,无法自己走出来,久而久之走向抑郁。
■中小学生抑郁症成因
其实引发张静出现抑郁状态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学校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的心理韧性等都会有影响。
1、学校与社会因素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学业竞争压力大,中考、高考内卷很厉害,社会、学校、家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各种无形的压力最后都会集中在一个学生的身上,学生就会处于压力链最底端。此外,在教育方式上,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也会严重影响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
2、家庭亲子关系因素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忽视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事实上,很多中小学生在咨询中表示,自己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父母好像并不在意自己的情绪,只关注学习成绩,再加上夫妻矛盾、亲子矛盾等影响,孩子回到家里是不愉快的。当孩子的情绪没有办法得到好的疏导的时候,会诱发抑郁情绪的发生。
3、人际交往因素
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圈比较简单,老师、同学之间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两个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当发生一些矛盾时,尤其是被欺凌过的孩子发生抑郁症的几率非常高。当孩子被欺凌的情绪不能够得到很好处理的时候,诱发抑郁情绪的几率能达到80%-90%。
4、个人因素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的时期,他们一方面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极易形成狭隘的意识和不良的心态。
5、其他负性事件的创伤
失恋,或者身患重大的疾病或者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父母离异,这都属于丧失,丧失是引发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
6、家族遗传因素
如果父亲或者母亲一方患有抑郁症,那么孩子罹患抑郁症的概率比一般孩子要高出50%。
■中小学生抑郁信号,家长一定要知道
如果你发现孩子出现下述症状,需要及时和孩子沟通,有必要找专业人员进行介入。
1.情绪持续低落,在一个情绪漩涡中很难走出来,觉得周围很黑暗。
2.情绪容易激动、容易愤怒,对周围人和事充满敌意。
3.莫名其妙地感到悲伤、莫名其妙地哭泣,并且有时会感到绝望。
4.对很多事物不感兴趣,没有热情,注意力明显下降。
5.回避社交活动,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丧失了很多的兴趣,性格变得很孤僻,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时间久了连人际交往的功能都会丧失。
6.躯体化症状明显,身体上有很多不舒服的表现,但是到医院做医学检查又检查不出来任何问题。
7.出现自虐、自伤、自残行为。
■干预措施
“防大于治”,预防工作做好,孩子抑郁症发生的概率会大大减小,家长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
1、重新审视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
我们常说生病的孩子背后有一个生病的家庭,如果孩子出现抑郁,需要家长重新审视家庭关系,家庭温暖的孩子很容易感受到美好,反之会对孩子抑郁情绪的诱发起到推动作用。
2、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在这个物质不再匮乏的年代,按照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孩子的需求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需求,已上升为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
3、理解孩子的感受。
即使他们的感受或担忧对你来说似乎很愚蠢或不合理,也不要试图和他们讲道理。哪怕是善意地试着解释“事情还没有那么糟”也会让你看起来好像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情绪。仅仅承认他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悲伤,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4、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家长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这一件事情上,培养孩子多元化的兴趣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个时候孩子就更容易开心,有事情的话更容易化解开自己不良的情绪。
5、帮助孩子建立支持系统。
家庭支持系统对于解决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不会因为孩子不好的行为而抛弃他。让孩子知道他的背后有爸爸妈妈支撑。
6、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
如果确定是抑郁症,就要通过专业的方式解决,到医院诊断、药物治疗,进行心理干预,在药物治疗下一定要配合心理干预。
王晓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儿童沙盘游戏咨询师、高级团体指导师、心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