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新玩家
掌握气象因素 为飞机保驾护航
作者:乔静涛 通讯员 贺贵春 齐忻敏 编辑:刘强 来源:智慧生活报网 发布时间:2022-11-09 09:54:30

1.jpg

飞机起飞前,签派员除了要考虑飞机的性能,还必须考虑起降机场及备降机场的天气、航路天气等多种因素。


  记者 高万军 摄
  相信常坐飞机的人都经历过飞机延误。飞机延误是一件令人糟心的事情,不仅计划被打乱,还要滞留机场。飞机延误,最常见的就是天气原因。近年来,民航领域的专家谈及航班准点率问题时也多次表示:“天气原因”已成为影响航班准点率的最大因素。对于飞翔在高空的飞机(包括直升机)来说,天气的突然变化可能使其无法正常起飞和降落,甚至发生严重的飞行事故。可是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天气很好,飞机还是会延误呢?飞机安全航行的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气象因素?我省气象专家为您解答。
航空天气预报必须做到定点、定时、定量
  航空天气预报与一般天气预报有着本质区别。航空天气预报必须做到定点、定时、定量。“定点”就是将预报预测范围精确到某一位置,比如在机场附近的几十千米以内;“定时”就是需要时刻关注危险天气或者不利于飞行器正常航行的气象要素,比如起飞或者降落时的预报预测;“定量”就是针对雨量,下多大雨,下多长时间,气压和能见度要预测到具体数值。
  以风速为例,预测的平均风速必须精确到个位数的“米/秒”,风向需精确到10度。大风、暴雨、雷暴等天气现象对飞机的起飞和降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飞机的安全起降,机场上空的云量、云高、云状、风向、风力以及能见度等天气要素均须达到相关标准。
  此外,天气因素和地形地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复杂的地形地貌更容易产生风切变(风向、风速在空中水平或垂直距离上的变化),如四川九寨黄龙机场、香港国际机场等,机场因为四面环山,地形复杂,所以风切变现象比较明显。因此,航空气象工作人员既要预报看得见的天气,也要预报看不见的天气。
  气象数据仿佛股票大盘一样不断变化,永不停歇。全国气象部门实施监测,将气象数据及时上传至民航气象数据库,从而为预报员进行准确对比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低空风切变是飞机飞行的“瘟疫之神”
  飞机最怕的“无形杀手”有雷暴、大雾和低空风切变等。
  夏天雷暴天气一旦形成,往往伴有强降水和强风,容易使飞机发生颠簸。雷击也会对机身造成损害。
  冬天的大雾天气、影响能见度的恶劣天气会影响飞机的正常起飞和降落,甚至可能导致飞机偏离跑道。冰雪天气会导致飞机或跑道结冰,造成安全隐患。
  风切变就像一把利刃突然切断了风,导致风向和风速的突然转变。它在短时间内会使飞机起飞、爬升、降落、飞行姿态、速度等参数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失去稳定性,变得难以控制,容易引发严重的空难事故。因为风切变是随机的,存在的时间也较短,所以很难预测,飞行员把它视为“瘟疫之神”。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500米以下的低空风切变。顺风切变会使飞机空速减小,升力下降;逆风切变使飞机空速增加,升力增加;侧风切变会使着陆过程中的飞机产生侧滑、偏转,对不准跑道。
晴空万里,航班延误因为航线存在恶劣天气
  对不利于飞机起降天气原因的判断,与乘客的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关系。乘客们往往只能看到机场附近的天气,但事实上,除了起飞机场的天气因素外,还要同步参考落地机场以及航行路线的天气。
  不同的机场、不同的跑道、不同的机型都有不同的运行标准,只有在所有标准都符合规定时,飞机才能安全起降。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始发地为同一个机场,有些航班能起飞,有些则不能。
  在飞机起飞前,机长都会收到一份包括起飞地点、降落地点、飞行路线的天气预报单,如果在途中遇到雷暴云团,机长就会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决定绕行或者在雷暴云团上方飞行,确保飞行安全。
  为了获得实时天气预报信息,航空气象工作人员需要在航班起飞前3个小时做好准备工作,以保证天气预报的精准性。
  天气预报信息准不准,关系到旅客能否正常登机,准时出发。为确保航班安全,气象工作者在幕后做了大量应对复杂多变天气的准备工作。
  有时机场及附近区域都是晴空万里,但航班仍会延误或者取消,很可能是由于航线存在雷暴等恶劣天气。

  在放行每一个航班时,签派员必须考虑的因素是起降机场及备降机场的天气、航路天气、起飞落地性能、飞机的适航性、涉及机场和航路的航行通告、机组的起落标准、机场的起落标注、飞机的业载等多种因素。在综合评估以上各因素后,才可决定是否放行本次航班。如一切都达标,即可制作放行单和飞行计划。每一个航班都需由机长和签派员共同签字决定。飞机起飞后,签派员还会对此次飞行实施全程监控,包括飞机的位置、航路的天气、机场的天气等,直到飞机安全落地。
  例如,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的某条跑道起飞标准为能见度500米。如果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信息中显示机场的能见度为450米,那么该航班签派员就不能正常放行起飞,因此,航班就会延误。如果气象部门预报的气象信息显示机场的能见度等于或高于500米,签派员就要考虑机组的标准,如果机组标准符合,该航班就可以安全放行。
我国航空天气预报已实现数据共享
  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航空和气象的关系最为紧密。目前,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民航局气象资源共享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两部门相关科技人员合作研制的“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气象大数据共享与服务云平台”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并付诸实施。
  据悉,民航气象大数据共享与服务云平台能够展示并查询地面气象观测、高空、雷达、卫星、数值模式、物理场数据、气象预报服务等产品,每天提供大于500G的气象数据,包括5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数据,近200部天气雷达、多颗气象卫星、百个闪电观测站数据以及我国、美国、欧洲的数据预报产品和我国灾害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具有数据量大、使用便捷、功能强大、安全高效等特点。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民航气象数据共享,是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优化服务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气象大数据共享与服务云平台的运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信息的使用效益和应用价值,提高气象预报和天气预警水平,为航班正常性的提高提供及时连续的天气变化信息,进一步保证运行安全,有力促进航班正常和民航服务品质的提高。“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气象大数据共享与服务云平台”是我国首个基于互联网面向通用航空提供气象服务的平台。
记者 乔静涛 通讯员 贺贵春 齐忻敏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