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新玩家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这样睡觉
编辑:刘强 来源:智慧生活报网 发布时间:2022-03-21 09:26:57

1.jpg

中国空间站内的睡眠区。视频截图


  睡眠好、休息好是太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睡得好才能保证工作好。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只要放松肌肉,就可以开始睡觉了,无论站着还是躺着都一样。这听起来很不错,但实际上躺下容易,睡着却不容易。
  首先是飞船和空间站里从不关灯,因为大家要轮流睡觉,不睡觉的人需要照明来继续工作。另外,地面控制人员也要随时观察舱内的情况,需要不间断的照明。
  飞船在太空飞行,每90 分钟就能经历一次日出和日落,最长的黑夜也不过只有37 分钟,很难像在地球上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保证座舱内的氧气压力,必须不断地用风扇来强制通风,所带来的噪音也会让睡觉成为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所以,航天员在上天之前,要专门进行关于睡觉的训练。但即使经过训练,航天员在太空的平均睡眠时间也只有六个半小时,航天飞机宇航员在太空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都只能睡不超过6 个小时,有些人甚至只能睡不到两小时,而健康的夜间睡眠时间却是8 小时。
  既然睡不着,能不能起来嗨呢?这可不是什么值得鼓励的事。航天员如果睡不着、睡不好,会严重影响情绪和工作能力。根据研究,即使受过严格训练的航天员,如果72 小时不睡觉,在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时也会发生绩效显著下降、差错率上升、燃料消耗增加的情况,情绪会陷入焦虑引起疲劳,以至无法胜任关键任务。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基本认知功能,包括警觉性、认知速度和精度、工作记忆力、反应时间、注意力和敏捷度等,影响飞行安全,甚至导致任务失败。
  最后一个问题是怎么睡。因为失重,所以航天员就算带着被子上天,也盖不住——被子很快就飘走了,除非把被子紧紧地裹在身上。所以,航天员都是用睡袋来睡觉的。睡袋的摆放也有讲究,有的航天员喜欢像大茧子一样完全钻进去,有人喜欢把两只手放在外面。有人不喜欢睡袋,用带子把自己捆在舱壁上睡觉。总之,能睡着就行。
  以上说到的太空睡眠问题,在中国空间站启用后有了很大的改观。
  2021年6月17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3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由此开启太空之旅,并成为首批进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那么,3名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里是怎么睡觉的呢?
  中国空间站视频显示,早上6时不到,汤洪波的睡眠区灯光就亮了起来。而在他旁边刘伯明的睡眠区也早已点亮。呈现在镜头前的这个区域就是航天员睡觉的地方了,它位于天和核心舱的小柱段。画面左边是汤洪波和刘伯明的睡眠区,右面远端的区域是聂海胜的睡眠区,近端是卫生区。
  在镜头左下方,航天员汤洪波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还要整理一下个人卫生。在地球上再简单不过的洗脸、刷牙、刮胡子,在太空做起来都会大不同。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中,悬浮的水珠极易被吸入肺中,造成窒息。所以汤洪波洗脸就是用免洗湿纸巾清洁面部,刷牙则是把装在小袋子里的牙膏直接挤在嘴里,进行清洁后直接咽进肚子里。这样看来,这个独立的睡眠区不仅可以用来睡觉,还是个可以供航天员洗漱、娱乐,以及和家人联络的私密空间,让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有了更好的体验。
  关注过中国航天员生活的人可能会联想到,以前我们看到航天员都是用睡袋挂在舱壁上睡觉的,而在天和核心舱里的睡眠区里,3名航天员首次享受到了和地球相似的睡眠体验。一个固定在睡眠区里的睡袋,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会让航天员睡得更香甜更安稳呢。相对独立的隔间,也让航天员既能保留自己的隐私,也能在同伴轮流工作的时候不受打扰。相信航天员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吃得香、睡得好,元气满满投入每天的太空工作。
本报综合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