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地方
岚县农文旅融合破局之路
以“土”为基,以“新”为翼 废弃村落与小土豆的振兴奇迹
编辑:刘强 来源:智慧生活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20:06:28


秋阳漫过吕梁山的沟壑,给晋西北岚县的田野与村落镀上一层暖金。9月20日至21日,由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今日农业杂志社与岚县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山西蒲谷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乡村振兴看山西走进岚县”调研活动在此开展。来自山西大学、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等机构的农文旅专家学者与媒体同行一道,以“实地走访+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的形式,深入蛤蟆神沟露营地、寨南沟重生村落、非遗面塑工坊,探寻这座小城如何以“农业”为根脉、“文化”为灵魂、“旅游”为桥梁,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泥土芬芳与创新活力在山间交织,返程时的一场秋雨,更给这段探寻“土味”与“新潮”共生的振兴之旅,添了几分难忘的烟火诗意。

 

废弃村落“破茧”:从空心村到网红地的蜕变

“夏天时,香蒲小院的人气旺得很,院子里挤得满满当当全是人,晚上火锅桌能翻台好几次,‘摇摆的土豆’酒吧到半夜还满座,谁能想到这些是破旧房子改的?”在寨南沟岚溪谷风景区,山西蒲谷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蒲苇的话里满是感慨。这位从忻州原平扎根吕梁的“外乡创业者”,一开口就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更让人意外的是,小院里的布局、装修全是蒲苇董事长自己琢磨设计的——没有刻意追逐网红风格,却处处藏着烟火气与巧思。调料区墙面上“给你心爱的人调一份蘸料”的标语,温柔又戳心,引得同行人纷纷驻足拍照,有人开玩笑说:“年轻人找对象都该来这儿学学,这才是藏在细节里的浪漫!”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两年多时间,蒲苇董事长带领团队将这片曾无人问津的废弃村落,改造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尽管调研期间因天气转凉暂无游客,但从太空舱民宿的智能设备、摇摆的土豆酒吧的复古陈设中,仍能想象夏日里的热闹:游客围坐火锅旁,就着本地土豆的鲜香谈天说地,酒吧里的笑声与夜色交融,曾经沉寂的村落满是生机。

“薯你牛酒窖”是这场“村落逆袭”中最具故事感的注脚。推开厚重木门,天然凉意扑面而来,窖壁上的痕迹记录着三代用途:过去是储存土豆的“粮仓”,后来成了饲养耕牛的“牛舍”,如今装满吕梁本地酿造的杂粮酒。“‘薯’与‘牛’,恰是乡村记忆与现代转型的碰撞。”蒲苇董事长笑着解释窖名的由来。同行专家忍不住感慨:“唯一遗憾是窖体小了点,要是能扩建,能装下更多游客和故事。”这句话,道出了这个“小而美”项目背后藏不住的发展渴望。


图片7_看图王.jpg 

 

几公里外的蛤蟆神露营地,另一番乡村图景同样动人。露营地的帐篷沿山坡铺开,民宿内的现代设施与落地窗巧妙结合,香蒲小院的火锅飘着土豆的鲜香。拾光露营地满地落叶虽显寂静,却藏着“春看绿、夏赏花、秋品叶、冬观雪”的四季规划——岚县没有走“大拆大建”的老路,而是用“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让乡村保留原真性的同时,装进了现代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图片8.png 

 

“推开窗是绿水青山,关上门是诗和远方。”这是蛤蟆神诗宿给人的直观感受。民宿保留了晋西北传统民居的土黄色外墙、木质门窗,内部却融入现代简约设计:柔软大床、智能灯具、独立卫浴,既满足游客对舒适住宿的需求,又传递着岚县的乡村文化记忆。“乡村的价值不在‘新’,而在‘活’。”蒲苇董事长强调,寨南沟的改造不仅让废弃窑洞“活”了过来,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不少村民在民宿、餐厅打工,每月有稳定收入,“空心村”变成“网红地”,改变的不只是村落面貌,更是村民对家乡的信心。

  

赋能“小土豆”:从餐桌食材到产业IP的蝶变

“失算了!一开始以为上来的是大菜,敞开了吃,没成想只是前戏,压轴的莜面和土豆大菜上来时,肚子已经装不下来了!”9月20日晚,在岚县土豆宴推广总部,团队里的陈姐看着桌上十余道土豆菜品,笑着调侃。熬山药、黑角子、酸烩菜、黑条条、捣拿糕、凉夷子、水晶饺子、和愣子……每一道菜都兼具颜值与口感,让在场人连连惊叹,这场土豆宴也将调研氛围推向了高潮。

岚县是“中国马铃薯之乡”,土豆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我们不仅种土豆,还把土豆做成景观,通过‘土豆花海观光+采摘体验+农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打造了从种植、加工到旅游的全链条,小小土豆真正成了富民大产业。”岚县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牛文君介绍。在王家村的马铃薯核心产区,调研团队沿田埂漫步,连片薯田一望无际,赏花期虽过,但泛黄叶片密密匝匝覆盖田垄,让团队成员忍不住合唱《我的祖国》,田野间的歌声里,满是对“粮袋子”的敬畏与热爱。预示着秋日丰收的希望。

“岚县的本钱就是绿水青山和土豆这个‘金疙瘩’。”蒲苇董事长在后续座谈中坦言,“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土味’变成‘特色’,让游客不仅来看看,更能住下来、带回去。”

 

如今,岚县土豆宴已成为“土豆+文化+旅游+美丽乡村+产业”的融合样本。当一道菜能串联起种植、加工、旅游、电商等多个环节,当游客因土豆宴来到岚县,进而走进土豆花海、购买土豆衍生品,小土豆便真正成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激活“老手艺”:非遗面塑的“破圈生长”

“这是土豆?怎么摸起来像面做的?”在岚县非遗面塑一条街,一个表皮带着泥土纹理的“土豆”让调研团队驻足。岚县面塑传承人笑着揭秘:“这是用面粉混南瓜泥增加韧性,再用咖啡调出土色,蒸制后比真土豆还耐放!”眼前的“土豆”面塑,是岚县非遗与农业特色的巧妙结合,让人惊叹于老手艺的创新活力。

不远处,一组“党在我心中”的大型面塑更吸睛——面塑传承人用细腻手法塑造出党旗、党徽及革命先辈形象,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过去面塑多是十二生肖、年俗场景,现在结合红色文化、本土特色,老手艺才有了新内涵。”岚县面塑传承人介绍,岚县面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通过“非遗+旅游”模式,终于实现“破圈生长”,从静态展示的展品变成了能触摸、能感知的文化符号。

 

谋篇“未来路”:专家与实践者的“振兴对话”

9月21日上午,“绿水青山间的振兴答卷——岚县农文旅融合专家座谈会”在岚县土豆宴推广总部召开,会议由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石宝新主持。专家学者与岚县当地领导、企业代表齐聚,围绕岚县农文旅融合的优势、挑战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交流,最终在碰撞与探讨中,明确了岚县农文旅融合的核心发展目标——朝着“全域、全民、全季、全景”的乡村振兴方向迈进。

座谈会上,专家们结合实地观察各抒己见,提出诸多针对性建议:有人提出,可依托山西“山药蛋派”文学传统,在岚县培育“土豆诗人”,通过在民宿摆放乡土诗集、举办土豆主题诗歌比赛,从本地百姓中挖掘民间创作力量,让泥土里的生活变成笔下诗意,为“全域”融合注入文化深度;也有人关注非遗传承与旅游的结合,建议将面塑与研学体验绑定,设计亲子面塑课程,既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又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消费,践行“全民”共享理念;针对“淡季客流少”的痛点,还有专家建议利用岚县生态优势,冬季打造冰雪旅游项目,搭配土豆美食推出“暖冬套餐”,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季”运营;同时,专家们也肯定了岚县“全景”打造的思路,认为其将废弃村落、土豆花海、非遗工坊等资源都转化为旅游景观,让农业、文化、旅游真正融为一体,是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山西蒲谷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形成的乡村运营模式,可称为“吕梁范式”——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营主体整合分散乡村资源,再经创意赋能与市场化运作,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路径。

“我们会继续扎根本土,把土豆文章做足,打造更多特色体验项目;同时提升服务,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座谈会上,蒲苇董事长的承诺坚定有力。他分享,公司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挖掘本土文化价值、搭建旅游消费场景,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更带动农民增收,成为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标杆。

岚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牛耘认真记录着专家建议,他表示,此次活动为岚县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认真吸纳专家学者与媒体代表的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做好生态、产业、文化三篇文章,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更高质量,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岚县成为山西乡村振兴的‘样板县’ 。

 

 图片9.png

  

归途遇雨:一场秋雨里的难忘回响

9月21日中午,调研活动落幕,返程途中细密雨丝洒落,车窗上的水痕模糊了岚县田野的轮廓——土豆地的绿意、改造村落的剪影在雨雾中渐远,却让白天走访与座谈的画面更显清晰。

两天里,从废弃村落的“破茧”、小土豆的“蝶变”到非遗面塑的“破圈”,从蒲苇董事长对乡村运营的实践分享到牛耘局长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再到专家们围绕“四全”目标的建言献策,岚县以“以土为基、以新为翼”的实践,让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鲜明。这份鲜活的探索,也如吕梁山的秋风般,让人相信这座晋西北小城的未来,必将书写更精彩的答卷。  杨利 刘泓弢/摄   郭奕君/文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分享 X
一键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朋友
百度贴吧
豆瓣网
邮件分享
有道云笔记
人人网
花瓣